“雙減”落地 教培轉向“地下”?
河南商報記者 張逸菲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鄭州市一眾線下教培機構紛紛考慮轉型。
校外教培行業按下暫停鍵的同時,有深受“內卷”困擾的家長,甚至找到相熟的校外老師,主動為其提供場所教學。
“雙減”之下,一些家長內心很矛盾
9月1日,初三新生郭涵剛從暑假線上培訓班“解脫”出來,立馬投入學校的線上課堂,也是在這天晚上,她的父親郭中濤接到了物理校外老師的電話,“要不要把郭涵下學期的物理補課費續上?”
郭中濤知道雙減,從某種意義上,“郭中濤們”很矛盾,“孩子們的確很辛苦,作業多、睡不夠,根本沒心情踏踏實實玩——但你不學,其他人都在悶頭學。”
“雙減出發點是好的。”另一位初二學生的家長李小然說,“我們心疼孩子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但當你知道,孩子身邊已經有同學提前把初三的化學課都學完了,你簡直如坐針氈,你能不想方設法給孩子找好老師嗎?”
雙減政策未正式落地前,郭中濤已經有了考量,“收緊校外教培機構,但家教一對一的補習會壯大。”
郭中濤說,據他了解,已經有小規模的校外培訓機構,琢磨著提前轉私教模式,而且早已放出風聲,稱名額有限,可以提前報名。
“原來在校外上課,一個老師可以同時教一二十個學生,現在一對一,哪怕一對三,老師的精力時間有限,補課費只會更高。”郭中濤擔心,以後教師少而學生多,買賣雙方地位立馬不同,隱秘的校外培訓更難管控。
業內人士:國家給了三年時間調整,只是我們關注不夠
8月下旬開始,家長們的目光投向教育時,驟然發現,已有不少大小教培機構棄甲關門了。
9月的前兩天,河南商報記者走訪中原區、金水區的多家教培機構,發現大門緊鎖;撥打各個機構的電話,鮮有人接。一家在紫荊山路華林時代廣場的小型教培機構負責人在得知記者來意後,含糊其辭,“歇業一個多月了,可能以後不準備幹了。”
還有大型教培機構拖欠員工工資、收取學費後人去樓空等現象。不少機構負責人一邊安撫家長,提出線上消耗課程等方式,一邊縮減開支,與課程無關的諮詢崗第一個被“開刀”。
在鄭州,於歡英語因經營原因頻頻閉店,負責人王向華走到臺前,在短影片平臺開賬號急呼,“我會負責到底,但請各位給我時間。”
9月2日晚,河南商報記者聯絡到王向華,他說,於歡英語的事傳開後,不少人向他伸出援手,有重啟於歡英語線上線下課程的,也有幫助建立教培人轉型平臺的。
“這次雙減,的確是國家迄今為止力度最大的減負手段,絕無僅有。”王向華告訴河南商報記者,2018年的2月、8月、9月和12月,國家教育部等部門先後釋出了各種意見、措施,“國家已經給了我們3年的時間調整,只是我們對政策的解讀和關注不夠。”
2018年之後,校外教培行業發展速度和規模只增不減,殊不知這是一場最後的狂歡,王向華說,“雙減的靴子落地後,不管在行業人員轉型還是分流上,還比較盲目,據我所知,很多機構和人員都沒找到方向。”
王向華分析,鄭州本土基本沒有太大的線上教培機構,基本以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線下教培機構中的全國連鎖機構、地方龍頭機構的日子都不好過;部分有證的單體名師機構會有一點影響,“而那些本來就無證的機構,船小更好掉頭。”
深受“內卷”困擾的家長,想私下提供場地供老師上課
線下教培行業驟縮,是否可以轉移至線上?
雙減政策的第12、15、28條明確規定,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免費向學生提供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網信部門要配合教育、工業和資訊化部門做好線上校外培訓監管工作,並對線上培訓的課時時長、間隔、結束時間作了說明。
楊雯成立的培訓學校,在鄭州算是單體名師機構。從業近20年,雙減政策下,她不得不考慮如何轉型。
“整個8月,我們都在線上消耗線下課程。”楊雯對河南商報記者說,政策給予從業者一個緩衝期,目的是結清學生預存的課時費。
線下培訓轉移線上,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授課效果不佳。
“現在沒人敢線下偷偷上課。”楊雯說,“那麼多人暗中盯著呢,一開班,很怕被人舉報。”
曾有家長線上下培訓班不能開課時找到楊雯,懇切地說,“楊老師,你來家裡給我孩子上課,我給你現金,不要收據,絕對保障你的安全,你放心。”
也有幾個相熟的家長提出願意提供場地,一起給幾個孩子上課。
“不能對抗政策。”楊雯說,即使目前線上教學是無奈之舉,教學質量也不能像線下一樣有保障,但她聽說不久後,線上教學或許也會面臨管控。
“教培行業永遠不會消失”,但轉型迫在眉睫
王向華認為,教培行業永遠不會消失,“只要我們順應政策,不超綱教學,擺正自己位置,不去做本應是學校做的事情,做好學校教育的補充,做好升級為素質教育的教研轉型,還是有生存機會的。”
只不過,教培行業已經成為一個微利行業。王向華認為,今後會逐步以單體小散機構為主,而他還想從事與教育相關的行業,“一旦資金到位,我也想將英語專案重啟,捨不得放棄於歡英語這個產品。”
轉型迫在眉睫。楊雯說,最近她開始研究在直播平臺免費講學習方法論的相關內容,先吸引流量,以後的事再看機遇,“我有教育的初心,今後還想從事這個行業。”
王向華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他目前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在搭建轉型平臺,“我們其中一個板塊,就提出了協助100家教培機構打造1000名主播。做好知識付費、個人IP打造和全媒體營銷等,為了情懷保留個火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