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學霸”和“學渣”的差距不在智商,在這2個能力,6歲前就很明顯

由 夏侯依絲 釋出於 經典

孩子學習好與不好重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重要!

在現如今的物質堆砌和人才滿地的社會里,想要出人頭地學習好,並有一個好學歷孩子的機會才能比別人多,起點才能比別人高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當然除了吃穿不愁的富二代,但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家庭,所以每一位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好壞。

但是一個班級裡面有學霸的存在,就會有學渣的存在,那麼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相信家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考高分的孩子肯定也會特別聰明。

智商對孩子的起跑線有一定的影響,智商高的孩子可能起步早、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強。

但是,決定孩子之間成績差距的,決定孩子能否考上你想去的重點初中、高中、大學,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下文中的這2種能力。

能力一:自律

自律並不是什麼新鮮詞,說白了就是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行動和情緒,集中注意力去達成自己原本的目標,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擾的能力。

能夠分得清主次,拎得清什麼是學習,什麼是玩樂。就像是高考,在沒有自制力的人那裡,是壓力;在有自制力的人那裡,是動力。這就是本質的區別。

雖然自律這件事雖然說著簡單,但是做起來就很難很多,大人到現在也沒能養成自律的好習慣,那麼為什麼說孩子在6歲前就會有很明顯的表現呢?

因為經過兒童心理專家進行研究,孩子2歲半到6歲左右這個時間段是處在秩序敏感期當中的。這一時期,孩子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特有秩序。

比如,媽媽下班回家,一定是要他開門,如果不是,他會讓媽媽出去再來一次。

比如,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自己拿可愛的小熊碗,如果不是,他會再拿一次。

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的脫離這種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內在的“以不變應萬變”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但是相反的是,如果孩子的這些“特殊行為”被家長誤以為“不聽話”、“沒事找事”,然後用批評、呵斥的方式去壓制孩子,結果就會破壞了孩子的內在秩序,阻礙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潛在意識,進而扼殺了孩子的自律性的發展。

如果孩子在6歲前就已經有透過父母的培養達到了這種自律性,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可以說是有數不清的好處。

但是如果家長太過於“勤快”,認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幫孩子去做了,比如幫他倒杯水,幫他整理玩具等,那麼也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性,讓孩子喪失了這種自律的能力,所以平時也要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能力二:足夠的專注力

自律和專注力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自律的核心就是專注力。

也許大家都看過《最強大腦》這檔節目,裡面的“神人”,可以看過一幅圖畫後,記住裡面的所有細節,這種過目不忘的功夫,核心也正是因為他們擁有超強的專注力。

孩子聰明卻學習成績落後,寫作業分心走神、一會玩一玩橡皮,一會兒看一看鉛筆,考試時也總出現各種各樣的小差錯。這就說明孩子的專注力不足,即使是高智商的孩子也無法成為一個學霸。

6歲以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黃金期,這個時候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習慣養成非常快;6 歲以後,孩子的性格已經基本養成,再想要去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只能是事倍功半。

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1、孩子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

小孩子的想法總是稀奇古怪的,關注的點也是我們大人所不理解的,但是小孩子如果在專心的搗鼓一件新玩具,無論它是多麼的笨拙;孩子在一動不動地魚缸裡面的魚,不要去幹擾他,就讓他專注的持續下去。

如果有一定要打擾孩子的事情,比如到了吃飯的時間,或者是要出門,那麼家長最好提前15分鐘跟孩子說,“15分鐘之後我們就要xxx了”,這樣給到了一個孩子緩衝的機會,家長不用去打斷孩子,孩子自己就可以從專注一件事情當中走出來,避免了因為外在因素打斷了孩子的專注力。

2、控制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孩子玩會兒遊戲,看會兒動畫片,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一定要控制好時間,最好在一個小時之內。

因為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是不需要怎麼用了就可以吸收大量的資訊,那麼一旦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模式之後,對於書本這樣需要自己去動腦的事物就會厭煩,沒有興趣,更無法說專注於其中。

所以說還是要豐富孩子的生活,這樣孩子即使不看動畫片,也會有很多的事情去做,可以陪孩子玩一些遊戲繪本,繪本色彩鮮豔,畫面豐富,一樣能夠吸引孩子的視線,讓孩子產生興趣,同時孩子在於做遊戲的時候,也是在專注其中思考的過程,那麼就可以在無形之中培養了孩子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