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有了“海歸廢物”還要出國留學嗎
從集體自嘲到媒體報道,“海歸廢物”近日又收穫了一波關注。
按照豆瓣上“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小組的自我介紹,這裡的三萬多名成員大都是“海歸留學的失業失學者”,日常討論話題多為“事業之廢”和“生活之廢”:應聘面試中的挫敗感,工作期間的不適應感,乃至回國多年掙不回學費的揪心痛楚,種種不滿導致內心備受煎熬,最後間歇性失去了奮鬥的慾望。相關報道也逐條分析了產生這一問題的部分原因,即在“大眾化海外留學”帶來的“大眾化海歸”背景下,眾多海歸者,特別是那些一年制碩士,該如何重新給自己定位,進而在職場上與國內高校畢業生相角逐。
出國留學是否物有所值以及“洋文憑”好不好使的討論早已有之。早年間廣泛流傳的“海龜(海歸)變海帶(海待)”“國外混得不好才回國”,就是海外高校文憑逐漸在國內失去競爭力的一種表徵。而“海歸廢物”的出現,則被視為對過往僅靠一紙“洋文憑”就能在國內就業市場獲得超額就業便利和優勢的市場糾偏和調整行為。正如輿論對“985廢物”的解讀一樣,在破除學歷崇拜的同時,我們更需要妥善破解引發“海歸廢物”這種又一“廢”現象的現實困境。
早在2012年,中國首部《國際人才藍皮書》就指出了“中國正從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迴流國,中國迎來‘海歸回流’的時代”現象。當前,中國經濟保持著高速穩定發展,各個行業都展現出巨大的科技創新和創造潛能,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美英加澳等留學大國經濟復甦緩慢、企業擴張謹慎,兩相比較下,一畢業就回國成為眾多留學生的第一選擇。根據國家資訊中心大資料發展部針對2021年海歸大資料分析的報告顯示,疫情後海外留學生迴流趨勢顯著增強,2021年預計回國就業學生首次超過百萬。與之相對的是,全國2021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909萬,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在本就非常艱鉅的“穩就業”“保就業”壓力下,海歸人才的就業形勢異常緊張實屬自然,需要在宏觀經濟改革中進一步解決。
此外,“海歸廢物”的出現,對於國人心理狀態的“國際化”,同樣是一件好事。這種“好”,不在於我們似可以站在更高位置上,對海外留學群體和他們所處困境進行調侃、戲謔,而在於透過對開放的堅持,我們正在不斷地獲得新知、破除迷思、超越自我。以英國一年制碩士為例,其確實如專家所言,它的尷尬處境在於國內外對碩士教育認知有所差別,是職業教育和高學歷教育的區別。但同時,卻少有人關注此類課程碩士專業課設定比國內碩士研究生階段豐富緊湊得多,獲得何種“榮譽學位”畢業更是有著天差地別。留學生個體的差距、海外大學教育制度和教育水平差異,都是中國與世界接軌過程中的“誤會”,它所帶來的消極因素遠不會影響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步伐。
事實上,我國對於留學人才歸國仍然極為渴求,很多熱門城市都發布了非常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不僅是國內高校、科研院所、高精尖製造業等崗位,財政稅收、金融保險、投資理財、工商管理以及人文社科、藝術設計等所謂的“大爛熱門”專業,也需要更多國際化人才的加入,其知識資源、關係資源以及國際視野、觀念理念,都是未來中國應對更加錯綜複雜國際環境的寶貴財富。“海歸廢物”,自嘲可以,切莫當真。
(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