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何上任一週就宣稱“武統”奧地利?險些被暗殺

二戰始作俑國——德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橫掃整個歐洲,再次將全世界拖入一場大戰中。人們在戰後反思這場戰爭背後的成因時,驚奇的發現,拋開正義與非正義的因素,德意志民族的團結和民族自尊心,是挑起這場戰爭的根源。
這個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征戰史。腓特烈大帝、俾斯麥等人,都是令人側目的“好戰分子”。人們不禁會問:德意志民族為什麼這麼好戰?要想得出答案,就不得不從200多年前的普魯士王國說起,這其中也離不開與法國人的是是非非。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何上任一週就宣稱“武統”奧地利?險些被暗殺

德意志民族的覺醒,離不開拿破崙的暴政。
在中世紀的歐洲,法國長期處於主導地位,而德意志民族猶如一盤散沙,他們分屬300多個小邦國和上千個騎士莊園領地,飽受大國的欺凌。在腓特烈大帝統治下的普魯士王國,征戰46年,在歐洲打出了“一片天地”,躋身強國之列。
然而,好景不長,拿破崙征服了普魯士和歐洲大部,並武力推行資產階級變革,儘管從歷史的角度看,推翻了封建等級制度,有積極的一面,但其根源還是“為己所用”的暴政,激發了歐洲民族主義的盛行,他們組成“反法聯盟”進行抗爭。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何上任一週就宣稱“武統”奧地利?險些被暗殺

1813年,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等國第6次組成“反法同盟”,集合了30萬大軍向18萬的法軍發起進攻。半年後,攻佔巴黎,法國無條件投降,拿破崙被囚禁在一個小島上。然而,不甘心的拿破崙率700兵士逃出小島,重返巴黎。
眼看拿破崙又要“做大”,英國、普魯士等國第7次組成“反法同盟”。這就是改變十九世紀的大決戰——“滑鐵盧之戰”,拿破崙被迫第二次退位。歐洲各國在維也納召開了國際會議,重新確定歐洲秩序,更主要的還是瓜分法國。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何上任一週就宣稱“武統”奧地利?險些被暗殺

普魯士王國儘管在這次會議中收穫多多,獲得大片土地,但與會的列強們並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於是將過去300多個小邦國合併成38個邦國,組成一個鬆散的德意志聯邦,奧地利為主席,普魯士為副主席。
政治上的長期的分裂,嚴重阻礙了德意志聯邦的工商業發展。例如,從薩克森販運10元的商品到漢堡售賣,區區300公里的路程,交稅就要8元。於是,在普魯士的倡議下,他們成立了“關稅同盟”,廢除內地關稅,建立統一度量衡和貨幣。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何上任一週就宣稱“武統”奧地利?險些被暗殺

所以,德國在統一之前就已經實現了經濟統一。
1834年,儘管德意志聯邦並沒有統一,但在由普魯士主導下建立的關稅同盟,使得德意志地區的經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稅收增長大幅提高,十年幾乎翻了一倍。由於經濟上的高度融合,德意志全民族要求統一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
在當時,最有實力統一德意志民族的,只有普魯士和奧地利。相比較而言,奧地利還是一家獨大,但內部腐朽不堪,民族運動層出不窮。尤其是席捲歐洲的1848年革命,奧地利更是淪為了“重災區”,根本無力“豎起民族統一的旗幟”。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何上任一週就宣稱“武統”奧地利?險些被暗殺

而國力蒸蒸日上、野心勃勃的普魯士,自然就成了全體德意志人渴望統一的希望。但其利用主導的“關稅聯盟”,動輒以廢除同盟為要挾,迫使其他盟國接受自己的經濟政策,甚至是自己的政治主張,各邦國對普魯士的“霸權主義”頗有微詞。
他們紛紛靠攏奧地利,試圖依仗另一個大國來抗衡普魯士。但經濟的作用還是決定了一切,“關稅聯盟”使各邦國之間的工商業已經高度融合,誰也離不開誰。也就是說,儘管他們不滿普魯士,但又不得不在其陰影下生存。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何上任一週就宣稱“武統”奧地利?險些被暗殺

擺在德意志民族統一大業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文”,透過德意志會議取代聯邦會議,制定憲法,設定政府,從而實現民族統一;二是“武”,依靠強大的武力實現統一。“武統”的代表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俾斯麥。
作為普魯士王國的宰相,他在其出任宰相僅僅一個星期,就叫囂“武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透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這就是所謂的“鐵血政策”,俾斯麥也因此被譽為“鐵血宰相”。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何上任一週就宣稱“武統”奧地利?險些被暗殺

奧地利是他“武統”的首要目標。然而,狂熱的民族主義,使人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自相殘殺?他們對俾斯麥一再挑起與奧地利的爭端,表示出了強烈的不滿,甚至派人刺殺他。“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俾斯麥現在想的是,如何實現德國的統一。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尋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72 字。

轉載請註明: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何上任一週就宣稱“武統”奧地利?險些被暗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