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今看世界
萬毅中將曾擔任過解放軍第一王牌38軍前身東野一縱的司令員,又是另一王牌軍——42軍的首任軍長。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是紅軍出身的將領,而是來自國民黨東北軍的一員戰將。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萬毅是遼寧大連人,東北講武堂畢業,當過張學良的副官,後來擔任團長。
由於日軍侵佔東北,萬毅作為一名熱血青年,具有強烈的抗日反蔣意識。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南京保衛戰失敗後,他於1938年3月秘密加入中共,成為東北軍中的秘密黨員。
以後,他率部與日軍作戰,日軍屢敗,驚呼:“不怕萬一,只怕萬毅。”
但是,1941年2月,萬毅所在東北第57軍111師一些反動軍官,經過密謀,突然大逮捕,把該師的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午抓了起來,時任333旅旅長的萬毅遭到關押。
但是,萬毅並沒暴露中共黨員的身份,只是因為他平時主持正義,倡導抗日,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並在蔣介石那裡掛了號。
萬毅被抓起來之後,由於查無證據,一年沒提審。第二年,他被押到蘇魯戰區總部軍事監獄,蔣介石給蘇魯戰區總司令于學忠拍電報,令他將萬毅秘密處決。但是,于學忠對蔣的指令打了折扣,沒有秘密處決,而是採取“審判”的方式進行處理。
開庭時,審判官按照預先給萬毅定下的“通敵’、“西安事變從犯”和“‘奸黨’嫌疑”三條罪狀,逐條進行審問。
審判官提出了第一條“通敵”罪狀——“通敵”,即通日本人。萬毅反駁說:
“我從1937年12月,在江陰首次參加對日作戰起,到你們將我扣押,同日軍打了大小近百仗。哪一戰能證明我通日本人?你們給我加這樣的罪名,不僅對我是個莫大誣陷,也是對中國抗日軍人的汙衊。我們用鮮血和生命與敵人戰鬥,你現在這樣講,良心不受責備嗎?”
法官理屈詞窮,只好說:“罪狀裡有這—條,我不能不問!’接著,他向萬毅宣佈第二條罪狀:“你是西安事變的從犯,犯有劫持領袖罪,承認不?”
“我不承認!”萬毅說,“現在已經很清楚,沒有西安事變,就沒有國共合作,也就沒有今天的抗戰局面。退一步說,即使按照你們的說法,張副司令(張學良)有罪。我也構不成從犯,當時於總司令是軍長,我只是他手下一名團長,如果我是從犯,於總司令算什麼犯呢?”
法官又被駁得無言以對。他只好提出第三條罪狀。萬毅來了個以攻為守,繼續同他辯論:“你清楚,我是1930年的國民黨員。你要把我趕出國民黨是可以的,可是你為什麼一定要把我往共產黨那邊趕呢?這不是有意用共黨嫌疑的罪名坑害我嗎?”
“定你是共黨之罪是有證據的。”
“那你就把證據拿出來吧!”
“你被抓之後,八路軍散發許多標語、傳單為你呼冤,說你萬旅抗日無罪!”
“貼不貼是人家的事,與我毫不相干。我從被抓,就你們看押,八路軍貼什麼標語,我根本不知道。假如我是共產黨,他們會這麼公開給我寫標語、傳單嗎?你們這樣定罪豈不太荒唐,能服人嗎?”
於是,原定的三條罪狀全部被推翻,法官十分尷尬,只好宣佈審判終結。
這一次審判,三條罪狀均是莫須有。不料,立即立即引起了萬毅了警覺。萬毅發覺氣氛有些不對,估計老蔣可能要對他下毒手,便在這天夜裡,假裝拉肚子頻繁跑廁所,麻痺看押的哨兵。哨兵一鬆懈,他跳窗而出,就此逃出虎穴。
有趣的是,在萬毅逃出監獄第二天,審判官准備再次審判萬毅,強行給他定死罪,可是一喊:“押萬毅來——”,不料手下卻回答:“萬毅消失了。”
審判官大驚:“消失了?如何消失了?”
“萬毅昨夜失蹤了,不知所去。”
萬毅去了哪裡呢?幾天之後,他出現在百里之外的八路軍根據地。不久,他所在的111師也舉行起義,參加八路軍,萬毅成為了新111師副師長、師長。據說何應欽聽說萬毅當了新111師的師長時,酸溜溜地說:“東北軍那些有才能的人,都跑到中共那邊去了。”
兩年後,萬毅在黨的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此時,他入黨才7年,參加八路軍才3年。獲知這個訊息後,萬毅激動地說:
“自己這樣一個從舊軍隊裡過來的人,今天得到黨和人民這樣高的榮譽,說明對自己的信任和寄予很大的期望。……如果說自己所帶的這支部隊,從一支僱傭的舊軍隊走上人民軍隊的行列,並經過脫胎換骨,逐步成為一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隊伍,這也都是黨領導的結果,是由於黨的培養和教育以及進入這支部隊的大批共產黨員艱苦卓絕地進行工作、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的結果,是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無私支援的結果。如果說功績,這應歸功於黨的人民群眾,我自己在這樣一個行列中接受黨的培養和教育,逐步成長進步,只是受惠者之一。”
更值得一說的是,這支部隊在黨的領導下,南征北戰,不斷壯大,後來成為了解放軍第一王牌38軍的一部分。1955年,萬毅被授予解放軍中將軍銜。
萬毅為何從一名舊軍官加入中共,並參加八路軍,最後成為解放軍中將;東北軍第111師為何也起義成為八路軍,並演變為解放軍第一王牌38軍一部?
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東:他們為什麼追隨毛澤東》一書,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記述和詮釋瞭如萬毅這樣的個體與第111師這樣的群體宛如大河向東一樣追隨中共及其領袖的真相,回答了“他們為什麼追隨毛澤東”的歷史本源。該書出版後受到讀者們的歡迎,已經銷售過70萬冊。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