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後一堂思政課

2020年的最後一堂思政課

上週末,結束了這個學期也是2020年的最後一課,談了自己對於2020年這個特別年份的觀感,也給學生分享了前段時間對若干援鄂醫療隊專家骨幹的訪談體會。

我是從2020年除夕之夜談起的。當天晚上,我的微信公眾號後臺收到一位大一學生的留言。他說:“老師,像我們2000年以後出生的這代人,在和平環境中順風順水地成長。面對如今疫情的衝擊,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至少於我而言,有些絕望。”那一刻我意識到,對於00後來說,2020年其實還是他們思想上的一次大考。

在那個萬家燈火、辭舊迎新的夜晚,我停下手頭收發拜年短微信的瑣事,也無暇觀看春晚,一個人在房間裡沉思許久,回覆這位同學:“我們剛剛講過《論持久戰》,我相信,目下遭遇的這場疫情,我們還處在戰略防禦階段,後續一定會有戰略相持、戰略反攻,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以我參加脫貧攻堅對口幫扶工作的經驗判斷,目前還沒有真正發力,至少對口支援這個制度優勢‘大殺器’還沒有動用。”

實話說,上述回覆,也是我斟酌再三寫出來的。對於疫情應對我並無十足把握;防禦、相持、反攻,到底持續多久。

就在第二天,大年初一,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門會議,提出了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及時收治所有確診病人的方針,明確了儘快充實醫療救治隊伍力量、把地方和軍隊醫療資源統籌使用形成合力的動員方案,整個抗疫鬥爭的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

今年11月,我在與華山醫院、中山醫院等上海援鄂醫療隊的領隊專家們訪談時,也有類似的感受。一位帶隊的副院長動情地說,援鄂醫療隊的“戰友”們,回來之後,經常發呆,大概是腎上腺素在武漢都用完了。他們大多不太願意聚會,因為淚點太低。

一位專家說,醫院裡的很多同事,原來真的不覺得什麼,但是拉過去,每個人都是一面旗幟。很多人在醫院裡沒機會,在武漢真的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獨當一面。去之前,感覺就像是當年汶川地震時空降的先頭部隊,雲層之下,究竟是怎樣一個萬丈深淵,誰也不知道。現在回頭看,好像很輕鬆就著陸了,一個月控制住形勢,打贏了武漢保衛戰。整個過程真的是事非經過不知難。

另一位專家說,各行各業,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像汽車的養護一樣,要經常拉一拉高速,往郊區開一開,把各個零部件練一練,在高速運轉的情況下看一看,是不是經得住考驗。常在市區開車,常在溫室中成長,是不行的。醫生們每年都去農村做衛生健康扶貧,到了那裡,你能感受到這一身知識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前段時間去興國給老百姓看病,那是將軍縣,當初那些犧牲的紅軍戰士,也都很年輕啊。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這批年輕人,絕對是大有可為的一代!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還在持續,但是走過艱辛不易的2020年,我們每一個人對於我們制度的優勢和力量、對於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對於我們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都更加明確堅定、自信自豪。

現代化是180年來歷代仁人志士共同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道路是現代化浪潮中各種因素交織碰撞的產物和中國人最終的選擇。現代化的任務遠未完結,它召喚著新一代有為青年在新的發展階段貢獻他們的智慧和力量。

40年前,在國家剛剛恢復制定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計劃即“六五”計劃啟動之時,出現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謠《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面向2035年,我們今天或也可振臂一呼,邀請時代新人投身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宏大程序,在大風大浪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再過15年,我們再相會!(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黨校副校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94 字。

轉載請註明: 2020年的最後一堂思政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