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9點不起床扣五分:學生不該有“睡覺自由”嗎?

近日,上海某高校的宿舍行為規定,讓人誤以為走進了英劇《黑鏡》的片場。據《新聞晨報》報道,該校宿舍新規包括無特殊情況,要求本科生上午8點起床,研究生上午9點起床,否則扣5分行為分;一學期內行為分累計達到-60分,社群和學院對其提出黃牌警告,進行教育,並通知其家長等。人人頭頂一個標準成謎的“行為分”,就像是《黑鏡》某集中人們被社交分數圍困的景象,引發了許多人的爭論。

從高校管理的角度而言,倡導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導學生警惕熬夜帶來的風險,自然無可厚非。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一些大學生自制力不足,通宵玩遊戲而導致起床困難、荒廢學業的情況。但是,試圖用“一刀切”式的起床規定約束學生行為,則既不科學,也不合理。

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生物鐘,一些人天生就是“夜貓子”或“早起鳥”,起床晚並不代表學生懶散或不努力。而且,在大學生活中,偶爾熬夜通宵,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無論是實習加班趕PPT,還是雙學位考試周的壓力“暴擊”,都可能使學生的作息時間有所變化。不管是做科研還是從事藝術創作,當靈感繆斯降臨的時候,原本的工作節奏更不該被僵化的作息安排來打亂。可見,這種規定大學起床時間的制度“創新”,確實有欠缺考慮之處。

不過,在此事件中,比具體的規定得失更值得關注的,或許是部分高校對自身和學生角色定位的偏差。除了強制規定起床時間,此前也有一些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引發熱議,比如要求床上不能有雜物,帶飯進宿舍會被扣分,宿舍衛生不達標就斷電等。

從這些要求中,不難發現學校管理者存在的些許問題。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跟中小學生已不同,在不對他人造成困擾、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應該給他們一些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大學宿舍管理者沒必要對學生事務“一把抓”,合理有序的管理才是合理的。

在相關新聞的評論中,有人為學校辯解道:這樣規定都是為學生身體著想。這種“都是為你好”的思維,有時反而會阻礙大學生的真正成長。在大學教育中,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學生,學生就可能發展成什麼樣的人。如果這個態度時不合理不科學的,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就很難被樹立起來,大學作為學生“社會化”孵化器的作用也難以實現。

而且,大學宿舍應當是尊重多元性、充滿活力的年輕社群,學校宿舍不宜一味放大“管理者”的定位,而忽略了“服務者”的角色。筆者在大學時,也有同學反映過臨時要熬夜、又怕影響室友的問題。當時,學校的處理方式,是與學生充分溝通後,在宿舍樓開設24小時自習室——既解決了學生“刷夜”的安全和場地問題,也給其他同學營造了更舒適的休息空間。在寬鬆合理的宿舍管理下,大學生和樓管阿姨也不會是“貓和老鼠”式的關係,而是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關係。

事實上,不少高校管理者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執行規定時,要考慮實際情況,保持一定彈性的策略可能更有助於相關規定的落實。

畢竟,“大學該不該規定學生起床時間”這一議題,不只關乎大學生的“睡覺自由”,更是學校管理思維的一種體現。尊重大學生自我把控生活的權利,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營造真正開放並充滿活力的大學社群。

撰文/任冠青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69 字。

轉載請註明: 研究生9點不起床扣五分:學生不該有“睡覺自由”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