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的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高考對於很多學子來說,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它決定著未來要走的路以及面對怎樣的社交群體。畢竟一所好的大學能夠讓人更加快速地成長,磨鍊人的意志,為以後出走社會積累更多的知識。而當把時光往前倒推到1977年,當時的高考又有什麼不同呢?1977年的高考是在臘月進行的,期間就出現了兩名狀元,文科和理科各一名,其中文科狀元是77年的第一位女狀元,她的語文成績只差1分就滿100,那麼她現狀如何呢?
女狀元名叫劉學紅,1976年那會兒她就進入農村插隊,成了一名知青,在隊伍裡面每天辛苦的勞作,沒有任何的抱怨,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還可以透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在1977年,當時從廣播裡面傳來恢復高考的訊息,令所有的人震驚,而那個時候劉學紅還在田裡幹活,一聽這個訊息她激動得想落淚。
之後大家都踴躍報名參加高考,劉學紅等這一天等太久了,高考報名之後也沒有落下自己手裡的工作,白天就出去幹活,晚上就回來複習生疏的知識,因為她心裡知道,只有透過高考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高考才恢復,所以報考的人數很多,競爭異常的激烈,而且當時距離高考只有半個月的時間,但劉學紅也要迎難而上。
那個時候語文的算分和現在的不同,當時的語文作文佔比七十,總分是一百分,其他的也以基礎知識為主要考試內容。據劉學紅回憶,當時的作文題目為“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作為知青的她剛好有很多真實的感想,寫下了她作為知青的點點滴滴,所以這篇文章她沒費多大力氣就寫出來了,字數達到了兩千字,高考完了之後生活又回到了正軌。
其實當時劉學紅是不知道自己的語文只差一分就滿分了的,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成績單,所以不會知道自己的成績。她當時只知道自己的文章被《人民日報》登在了報紙上,後來才知道,當時是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了三篇優秀文章來刊登,其中有一篇就是劉學紅寫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78年劉學紅正式成為了北京大學裡面的一名學子,後來查閱檔案才知道自己的語文成績是99分,是當年的文科狀元。畢業之後她就去了中國青年報工作,在那裡她主要從事教育一類的新聞報道工作,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到達管理層,還創辦了“教育導刊”“電腦大螢幕”等週刊,2000年順應時代的要求還參與創辦了中青線上,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也是最具有權威性的綜合性青年類網站。
感恩高考成了劉學紅後半輩子的標籤,她非常感激國家能夠提供這樣的一個優質平臺,讓那些有才華的學子可以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她還在2007年的時候把自己的那張陳舊的高考准考證捐贈給了國家博物館收藏,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證,講起自己的人生軌跡,劉學紅還謙虛的講她也是一位“幸運兒”。如今距她高考已經43年了,劉學紅也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在芳華之際努力了之後,剩下的就是居家安享晚年,回味曾經,她也從未感到後悔,因為她奮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