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長邱勇。 圖片由清華大學提供
在學人數4002萬,毛入學率超50%……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當越來越多的家庭實現了大學生“零”的突破,當上大學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當“大學生”不再是少數人的標籤,真正思考大學的定位和意義的人越來越少。
而當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國家需要什麼樣的大學生”“大學生應當如何成才”“什麼才是好的大學老師”“大學應該教什麼”“上大學應該學什麼”等問題卻屢屢成為網路熱點。熱烈的討論正是因為背後存在痛點,而這些問題也急需作出改變。
作為國內高校的“領頭羊”之一,清華大學——這所即將邁入第110個年頭的大學以“新”為題,拿出了一套高校改革的“清華方案”。為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專訪了清華大學校長邱勇。
“以學生成長為本,以能力提升為要”
“我國大學人才培養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能力不足。”邱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最重要的也是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然而,這一任務“挑戰巨大、責任巨大”。
“挑戰大在於我們培養的人才要能夠應對全球化和其他人類所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能夠實現原始創新突破和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能夠順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具有健全人格、寬厚基礎、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所以說,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中國大學必須自覺找準育人目標、提升育人能力、完善育人體系,肩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責任。”邱勇說。
邱勇表示,目前較為單一的培養模式還不能為不同型別的拔尖創新人才大量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環境,教學觀念、培養體系、培養環節等各方面還有一些不適應不合理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曾任同治與光緒兩任皇帝老師的翁同龢,有一副名聯說得非常好: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我也仿照說,‘世間上百年名校無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職業還是教書’。大學最讓人敬重的就是她對育人的執著堅守和對卓越的持續追求。”邱勇談到。
回顧清華大學110年的發展歷史,育人始終處於最重要、最根本的地位。那麼,清華在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人才培養定位上有何差別?
邱勇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學的底色,也是最能體現學校傳統和特色的地方。沒有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很難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在本科教育中,價值引導是第一位的,是育人的根本。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使學生獲得更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實現多樣成長。”
“碩士生教育體現大學人才培養的活力。碩士生教育是培養專業化人才的主要途徑,應重點培養學生解決當代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兼顧專業知識的深化、學術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擴充套件、職業技能的訓練,完善分類選拔、培養、評價的制度和機制,直接面向各個行業,更好服務國家。”邱勇說。
在邱勇看來, “博士生教育是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次,體現出一所大學人才培養的高度,代表著一個國家的人才培養水平。要培養博士生的學術精神,引導博士生把對學術的熱愛融入生命之中,把捍衛真理作為畢生的追求。要培養博士生的獨創性和批判性思維,引導博士生在學術上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自我要求。”
“大學不能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
“大學不能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和審稿人。”
在近日召開的清華大學全校教職工大會上,邱勇的這句話在網路上刷了屏。
事實上,從2019年起,清華就在為學生拆掉論文“枷鎖”而努力。2019年,學校修訂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同時釋出研究生申請學位創新成果標準規定,明確了創新成果以學位論文的形式完整呈現,學位論文是學位評定的主要依據。2020年6月,清華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完成研究生學位評定標準改革。
“2020年,沒有一位研究生同學因為論文發表數量沒達到要求而不能申請學位。”邱勇表示,對數量沒有要求,就意味著我們對論文質量要求必然提升。
多年來,論文一直是大學裡繞不開的話題。針對論文的問題,邱勇說:“我們要辯證地看待論文發表,論文發表對學術發展和繁榮非常重要,是呈現創新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的最重要途徑之一。但是過於看重論文數量就必然導致學術功利化和學術浮躁。”邱勇強調:“大學要有自己的判斷和定力。”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破五唯”後提出新的評價標準,從頂層為教育事業發展設立了教育評價“指揮棒”。《方案》指出,堅持破立結合:“破”的是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立”的是科學履行職責的體制機制;“破”的是文憑學歷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觀,“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的人才使用機制。
有“破”就要有“立”,打破舊規則後,大學如何構建新的學生評價體系?
“降低學生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學習觀,鼓勵探索多樣化的學習。”
“提升教師評價素養,實現學生髮展和教學成效的科學評價。”
“評價不僅要看知識,更要重能力和素質。”
“學生成績評定由‘百分制’改為‘等級制’。”
……
邱勇介紹,自2014年起,清華就已全面推進學生學業評價體系改革。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並非易事。邱勇認為:“我們也可以看到,出於種種目的,目前社會上各種排名很多。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壯大,我們對辦學治校、學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規律,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格局和未來趨勢有更為全面、深入、準確的認知和把握。”
“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地看待大學排名。”邱勇說,“對外部的評價排名要淡然一點,對內部評價的導向作用則要高度重視。內部評價對大學自身發展更有價值和意義,要真正讓內部評價體現辦學理念併產生正向指引。隨著中國和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清華在一些國際大學排名中的位次不斷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際同行的認可,但我們面對全體師生非常明確地表示,清華園沒有也永遠不會有‘排名指揮棒’”。
邱勇說:“絕不能把論文、職稱、學歷、獎項作為學術研究的目標,絕不能讓學術套上名利的枷鎖,而是要去追求真學問,做淡泊清明的真學者。”
“唯有創新,才有前進的動力”
“創新是大學的硬實力,沒有一流的創新能力就沒有一流的大學。”
1999年,“國家創新體系”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首次提出。今年的政府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要“完善國家創新體系”。今年,清華大學也提出在未來建立“大學創新體系”。
邱勇認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當前,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社會轉型,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構,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民族復興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對於一所大學也是一樣:唯有創新,才有前進的動力。
2020年10月,在清華大學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討論會的閉幕式上,邱勇一口氣列出了當前學校科研創新面臨的20個主要問題。學術生態與學術共同體建設、基礎前沿與關鍵核心技術等位列其中。
“加快提升清華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既是清華大學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迫切需求,更是國家發展的迫切需求。”如何破題,清華圍繞8個專題開展研討,其中包括學術生態與學術共同體建設、學科發展規劃與學科調整機制、基礎前沿與關鍵核心技術佈局、重大創新平臺與科研攻關團隊建設、科教融合與創新人才培養等。“清華大學要發展和完善‘大學創新體系’,就是要建立以健康的學術生態為基礎,以制度健全、機制暢通的學術治理為保障,以一流學術成果產生和一流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成為服務國家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邱勇解釋。
邱勇介紹,在“大學創新體系”中,學校將推進學術共同體建設,形成敢於質疑的學術氛圍;增強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意識;分類運用不同激勵機制,統籌最佳化學校資源配置;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最重要位置;尊重教師和學術共同體的學術判斷,鼓勵師生自由探索。
如今,清華大學即將迎來建校110週年,如何辦好大學,作為校長,邱勇有自己的看法。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更自信、更從容的清華要努力拓展辦學新格局。邱勇說:“要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學校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高質量發展。要協同推進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更好地尊重和維護師生利益,更好地調動和激發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全面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更從容的清華將更有定力,堅定地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道路,靜下心來做真正有長遠意義的事情。”邱勇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