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6歲的孩子,自從進入幼兒園生活,逐漸融入集體生活,開始學習獨立自理。可是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卻讓父母焦躁不已。
一個5歲男孩坐在餐桌旁,左手拿著機器人,眼睛盯著電視,奶奶在一旁耐心的給他餵飯。大半個小時過去了,一頓飯還是沒吃飽。年輕媽媽看不慣孩子這種行為習慣,馬上把電視關了,把孩子手裡的玩具拿走,結果孩子大發脾氣還哇哇的大哭。一個4歲的男孩在幼兒園裡動不動就愛推人,動不動就打小夥伴。班上的老師批評且教育過他很多次了。可是,他總是對老師說的話左耳進右耳出,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一個6歲的孩子,自從上一年級後,只要是上課,他就總是坐不住。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敲敲桌子、撓撓腦袋,老師講的內容他根本就沒有聽進去。回家後作業完成不了,媽媽總是因為這樣的事而手執棍子打他。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關鍵原因在於――缺乏自控力。學齡前的孩子,如果父母沒有注重培養他們的自控力,他們就容易出現像上面那樣的孩子的行為。孩子自己控制不了注意力;不能夠專心吃飯;不能專心聽課;不能夠控制對玩具的佔有慾;所以。這些孩子在父母的眼裡就成了不聽話、難以管教的頑皮搗蛋鬼。
肯定有很多父母抱怨“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這樣不省心呢?”其實,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人忽略了對孩子的自控力培養。
自控力:孩子對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掌控能力。自控力主要表現為兩種能力――學會放棄和學會忍耐。
比如,當孩子面對著吃飯和看電視,要是父母讓選擇一項,他就要放棄另外的一種;買玩具的時候,父母讓他只能夠選擇一種,孩子選擇了水管玩具就不能夠選擇雪花片。
美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考普認為,自我控制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結構,反映的是個體調節自己的行為,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協調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為,在沒有外部力量監督的情況下,個體尊重一定的規則行事,約束自己的行為,達到期望的目標。
那麼,為什麼要培養自控力呢?自控力對孩子又有什麼影響?
自控力與孩子小學低年級的學習成績、社會交往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學齡前的孩子自控力強的話,上小學以後更容易建立與同學之間建立友誼或者和同伴之間保持友誼;在學習上會更加自覺主動的學習。
具備自控力的孩子,長大以後在學習交往性格上表現較好。
心理學家米歇爾等人透過一項追蹤研究,發現4到5歲時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學習成績、社會交往、性格發展等方面都表現較好,在進入大學前的測試,得分也會比較高。
自控力與學習成績,以及在學校的行為密切相關。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不僅在早期表現出許多問題,還比較容易誘發吸菸、吸毒、酗酒、暴力等問題。
當然,自控力不是天生的,這可以培養而得。作為父母,應主動發展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行為。學齡前就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最佳時期。如果父母能夠在親密陪伴孩子的那幾年,用心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那麼孩子的未來會更加美好父母當然也可以更加的省心。要是父母在孩子學齡前當甩手掌櫃,對孩子什麼也不管!那麼,孩子的一生也就由父母操心到底了。
作為父母,到底願意操心學齡前這幾年?還是需要為孩子操心一輩子?選擇權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