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轉入轉出渠道 讓公費師範生政策效果最大化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透過對公費師範生與非公費師範生從教動機的分析,貴州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劉偉等人最近在《中國高教研究》上發表文章建議,應合理有效地將不適合從教的公費師範生調整出去,積極打通師範生公費教育轉入渠道,對有志從教並符合條件的非公費師範專業甚至非師範專業優秀學生,進行二次選拔。
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是指由中央財政負責安排師範類學生在校期間的學費、住宿費,併發放生活補貼,但學生四年畢業以後一般要回到生源省份從事至少六年教育工作。這是充實教師資源,提升師資質量的一項重要政策。不過,從現狀來看,公費師範生的退出機制和二次選拔機制確實還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和完善。
根據這次作者的調查,儘管透過十多年的發展,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鼓勵師範生從教的作用愈加明顯,但仍有一部分公費師範生不願意從教。如何妥善對待這部分從教熱情不高、意願不強的公費師範生,時常成為熱點話題。一般而言,公費師範生如果不履約從教,會受到經濟和不誠信記錄等違約處罰,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師範生被迫履約從教的機率。
公費師範生享受國家和學校給予的特殊福利,個人選擇後就是簽訂了一份契約,如果不能按要求履約,就必須要承受相應的代價,這是遏制道德風險,保障政策嚴肅性以及提升財政投入效能的最基本要求。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個人職業意願發生變化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如果對之設定過高的退出門檻,既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動,也會導致出現更多“被迫從教”的現象,實際上並不利於教育質量的提升。
甚至,近年來出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部分學校的公費師範生面臨招生不足的尷尬。這背後雖然有多種原因的影響,但過高的違約成本,或許也是影響高考生對於公費師範生政策認同程度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對於“選擇自由”越來越看重。如果某個選擇的違約成本過高,很多人可能就會自動避而遠之了。綜合這些現狀,文章建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明確公費師範生的違約管理,允許不願從教想要違約的公費師範生,在承擔合理違約懲罰的條件下直接解約,這一意見的確值得重視。
為保障師資力量的充實,在完善公費師範生退出機制的同時,文章建議打通師範生公費教育轉入渠道,對有志從教並符合條件的非公費師範專業甚至非師範專業優秀學生,進行二次選拔,鼓勵他們轉入公費師範生培養,同樣值得考慮。這實際上是確保公費師範生政策提供的機會能夠最大化惠及真正的目標群體,從而強化政策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就現實情況看,近年來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教師納入了職業考量範疇。比如,十年來,我國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由17.2萬人次躍升至2021年的1144.2萬人次,其中800萬報名者是非師範生。有人甚至認為,教師證正在成為大學生畢業的“標配”。這種情況下,若能夠給予部分真正具備教育熱情與能力的非公費師範學生重新選擇的機會,讓他們接受更加系統的教育,無疑將有效提升政策的激勵效果,有利於為教師隊伍選拔更多高素質人才。
總之,一方面為公費師範生設定更合理的退出機制,另一方面為非公費師範生提供“二次選擇”的機會,通俗來說就是“讓想出來的人能夠出來,讓想進去的人能夠進去”。實際上,這就是透過設定更開放的人才流動機制,實現人才資源的更合理分配,為教師隊伍質量的提升注入更多活水。
朱昌俊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