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角度解讀一模成績下滑
本月,各區陸續組織了一模考試,最先出成績的是豐臺和朝陽,隨後海淀、東城、西城等區也陸續公佈了分數,像順義區除了跟著海淀考了一次,區內也組織了一次。
回訪中,不乏家長講一模考試沒有發揮好,語文作文跑題、生物沒有答完、坐在考場上平靜情緒就花了10分鐘、西城考卷太難了,等等等等。
最著急的家長莫過於這類,過去成績徘徊在600分左右,期盼著一模成績衝到630鎖定個好一點的211大學,結果考完之後變成了570分,有家長形容自己得知成績時,手裡的手機都在發抖,但還是平靜地安慰孩子:沒事兒!
高考考得到底是什麼?對知識的掌握,面對壓力考驗時的心態,答題技能的訓練,勤奮與刻苦。高考的本質是大學的選拔考試,跟公司招聘面試是一樣的,公司招聘是看能否為公司創造價值,大學錄取看考生是否有潛力成為合格的人才。
成為人才的條件有很多,起點是什麼?目標是什麼?付出了什麼?平谷和海淀的起點就不一樣;目標清北跟目標是首師大也不一樣;刻苦刷題和先玩一把遊戲再寫作業的付出也不一樣。
一模成績暴跌的原因,除了父母和考生看到的原因之外,孫老師提出一個新的解讀,這是我的個人看法,並不權威,也並不代表公司,一模成績暴跌代表了考生缺乏把握機會的能力。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知識之外,所以很多家長自己也認不清原因,認為考生平時的成績和掌握的知識不應該考這麼低的分數,自己不願意相信也不敢相信。
如果有這種感受的家長可以回想一下:3年前中考的情景,除了學習之外的機會考生又把握得如何,面對困難和壓力時的心態怎麼樣。
任何機會一定伴隨著挑戰和壓力,我們過來人看到的是絕好機會,考生感受到最真切的是挑戰和困難。所以,不扭轉考生面對挑戰和考驗的態度,那麼機會就很難把握。有個詞叫脫穎而出,有個詞叫前功盡棄。
孫老師打個比方:從幼兒園時的學習就是父母給安排計劃,大量的課外補習維持著令人驕傲的成績,但是到了高中尤其到了高三,父母推動的力量已經用到了極限,慢慢失去了效果,考生面臨的壓力也馬上迎來極限,父母一收功,成績就下滑,父母一發力,情緒就焦慮。這種情況下,更多需要考生自己來做選擇。這個時候的態度才是他們面對挑戰迎接機遇的真實態度。
而這個時間節點就是在高三下班學期,結果便提現到了一模考試的成績。高考是一次比較公平的機會,任何考生都其需要承擔的壓力,但它只是漫長人生裡眾多機會中的一個,除了關注這一次考試的成績之外,還要關注孩子把握機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