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滿江紅》晚春,櫻桃紅,荼蘼雪,家何在,煙波隔!
“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見龍孫穿破,紫苔蒼壁。乳燕引雛飛力弱,流鶯喚友嬌聲怯。問春歸、不肯帶愁歸,腸千結。
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辛棄疾《滿江紅》
但辛棄疾不一樣。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沒有哪一個有辛棄疾的勇武和魄力。他出生時,家鄉就已經淪陷成金國的佔領地,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祖父雖然做著金朝的官,卻告訴他孩子,這片土地不是金國的,是大宋的。而辛棄疾成長當中看到了太多漢人受壓迫和欺辱的事,歷史書也分明寫著中華的文明和歷史,他從小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大志。
21歲,金朝粗暴統治淪陷區,嚴酷的壓榨歧視,漢族人自發揭杆起義,辛棄疾投身起義年,迅速成為優秀的將領。22歲,他帶著北方百姓和起義軍要求歸宋的願望,和南宋方面取得聯絡,再回去召集義軍時,發現義軍的頭目為叛徒所殺。辛棄疾帶領五十多人,衝進了幾萬人的敵營,劫出叛徒,快鞭長馬,颯沓流星,奔赴南宋。
這件事情引起巨量的轟動。對於金國來講,粗暴佔領的後果,就是幾萬人的大營也無法防禦尖刀一樣的辛棄疾和義軍,讓他們震驚惶恐,對於南宋來講,辛棄疾代表了愛國的人民,不是不能戰,不是不能打,激發了民眾收復故國山河的熱望和信心。
但是,南宋朝廷發表的是上層貴族和官僚的利益,人民的死活和他們何關?只要金國不用武力將刀架在脖子上,他們寧願以民脂民膏換太平,每天醉生夢死。辛棄疾的存在,反而讓他們惶恐,這樣一個可以一怒破天的人物,不僅金國忌憚,連南宋朝廷也忌憚。五十人就敢衝幾萬人敵營,設若給他權柄,那大家的位置都做不穩當啊。
這樣的英雄肯定不能殺的,否則激起民憤。但怎麼安置呢?軍營絕對不讓他沾邊,就下到地方去做治安,用他的愛國名望和能力震懾內亂。而且深知此人號召力,哪個地方都不讓待長,防止他擁有自己的勢力,另外就是找無數人監控彈劾,造成一種辛棄疾本身問題多多的官場輿論,鉗制他的正常仕途上升。
聰明的辛棄疾20多歲就做南宋的官,且他自己家學豐厚,學識淵博,折騰來去,四十多歲早已經心情雪亮。所以四十多歲他就決定退隱了。
但是甘心二字是用不到他身上的。他如何能夠甘心。他的家人還在一江之隔的北方,他無法回去,也無法打回去。
這首詞,是做在他三十歲左右,因為裡面還有著和春天一樣濃重的青春底色。這個時候他煎熬著青春和夢想,焦急等待朝廷北伐和對自己的重用。而濃烈的惆悵與思鄉,縈繞未老的情懷,壓抑,噴薄而傷感。蕩氣迴腸。
這是自帶青春的濃情,才能這樣晚春的美,和他的心互相激發。那櫻桃此時成熟,紅如火,卻櫻桃成熟時,是滿架白色的荼蘼花開。這裡暗藏了一個成語“如火如荼。”
喜歡讀歷史書的辛棄疾一定讀過《國語》,這是春秋到漢朝間所編撰的一部古國史,吳國夫差為打敗晉國,挑選三萬精兵佈陣,其中一個方隊穿紅衣,一個方隊穿白衣,一個方隊穿黑衣,晉國從夢中驚醒,看到了紅燦燦白晃晃的軍隊,士氣高昂,鼓聲震天,隊伍行進遊走如同紅色和白色的潮水。望之如火,望之如荼。
辛棄疾內心渴望那充滿鬥志和士氣的軍隊,但現在是真正的櫻桃火,荼蘼雪開在眼前。
這是自然的春天的壯麗燃燒他心中那種橫刀立馬的熱情。但是徒有熱情,他現在一人獨立,自己的晚春。
“春正好,見龍孫穿破,紫苔蒼壁。”
春天是這樣的恰好,紅得絢爛,白的如潮,更有那青青竹筍,拔節向上,起於幽谷,高於喬木,沿著蒼翠的山壁向上凌空生長,不可一世。
辛棄疾一定讀過李商隱的詩,“忍剪凌雲一寸心?“那竹筍,是李商隱的心,更是辛棄疾的此時,他青春正盛,年富力強,人們內心長草,他是內心長竹筍,他渴望凌雲之上,豪邁報國。
一片熱鬧而向上的晚春景色裡,筆調忽然柔媚起來,那燕子帶著小幼鳥吃力學飛,那小黃鶯,呼喚著同伴,一起來飛吧。好個春光明媚而柔軟。
辛棄疾想到什麼了?家園與朋友。在一江之隔的北方,他的童年和少年,最深切的回憶和美好在那裡。哪怕在金國的蹂躪下,普通人家也努力保有著家的溫馨和最樸素的友誼吧。
一個人的童年和家鄉在哪,他最好的回憶就在哪。
晚春是春天的最後一個時段。春天馬上就要過去了。如果春天能夠將所有的憂愁都帶走,也好,只是春天歸去,是不肯也不會帶走人生的痛楚和煩惱的。
真是讓人百感啊。
那麼辛棄疾的百感在哪裡呢?
“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
這裡就已經交代了這無邊的櫻桃和荼蘼是開在哪裡。是在江邊上的一座靠山園林或者鄉野。這裡有樓可以登高,穿過荼蘼花和櫻桃樹,他一步步走上樓臺,去眺望一江春水和對岸風光。
余光中有一首有一首《鄉愁》: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幾百年前的辛棄疾卻早有名句“層樓望,春山隔,家何在,煙波隔。”
晴空對眺,是可以見到分明的對岸的。辛棄疾老家山東,南宋和金國的分界是以淮河大散關為界,辛棄疾如果正站在淮河邊上,那種咫尺之感,更加分明。一條淺淺河水生生割裂著他的人生,割裂著國家。雞犬之聲相聞,而竟老死不得歸。
親臨其境是非常真實而魔幻的。辛棄疾時代,金國已經霸佔宋朝淮河以北國土幾十年,成為既定現實。一代人老去後,有多少人像辛棄疾這樣心中有著渴望團圓的想法呢?尤其是在北宋滅亡出生後和辛棄疾同齡的人,他們沒有見過大規模的亂世和戰爭。金國土地的漢民漸漸認同新的政權,南宋的人們好了傷疤忘了痛。
辛棄疾是非常孤獨的。
他能夠對別人說什麼?許多人忘記了歷史,甚至沉醉小太平的人對他嗤之以鼻。他心裡明白,南宋如果苟安,遲早金國的勢力會打過江來,那時候會亡國,文明和文化消失,如同他童年和少年看到的,國君是胡人,色目人永遠高於漢人。
但是他能夠對誰說呢?到處是睡著的和裝睡的人。
“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
就算是做夢,現在關於家鄉的夢也越來越少,是自己忘記了嗎,還是因為生命本身就在遺忘?但是我醒著,我聽見了杜鵑鳥的呼喚,它勸我回家,打回老家去,但是我能說些什麼?
我回不去,現在他們不主張打回去,我回不去呀,家鄉,我回不去啊,我愛的和愛我的人!
濃墨重彩的春天,濃墨重彩的鄉愁,濃墨重彩的鬱悶,辛棄疾濃墨重彩的盛年青春。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這位被憋屈的將軍,將一腔熱血和豪情寄託在紙上,成為“詞中之龍”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他不是文人,他是英雄。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