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諾:做母親的十年是我個人成長最重要的十年
李一諾和三個孩子剪影。受訪者供圖
不兜售故事、不談情懷,當問題拋來,李一諾總能夠在最短時間組織語言,回答得乾脆利落、言必有中,這是歷練過的不疾不徐。
接受記者採訪時,是北京時間上午十點左右,也是美國的深夜。遠在海外的李一諾,工作時間要跟國內時間保持同步。“孩子會覺得我很忙,陪他們的時間少。我希望能儘可能平衡好。”
清華學霸、前麥肯錫全球合夥人、一土教育聯合創始人,多個標籤傍身,在李一諾看來,她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身份:三個孩子的母親。
“做母親的十年是我個人成長最重要的十年。” 2016年,李一諾以個人的身份,開始了探索一土教育。跨界做教育,與她的母親身份密不可分。一土承載了她認為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期待——引導和激發孩子認知自我,而這一條覺知之路,也是李一諾作為媽媽的必修課。
“在養育兒童過程中,需要有很多勇氣去理解、看到自己的無能和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與多數媽媽一樣,李一諾也曾忙著準備為孩子“套上犁”,也曾為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如果找找根源,是我們成人總是有自己的預期。”又與多數媽媽不同,李一諾也總能從所謂的焦慮感中抽離、自省。
在她看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可以照到完整的自己。父母要接納自己、接納孩子。在相處中,共同走向自我覺知。職場媽媽應該是什麼樣?李一諾給出了一個答案。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新京報:有人說,生育是嚴肅的生活哲學。 當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有了生命的連線,他們應該是何種關係?
李一諾: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我們養育兒童過程中,需要有很多勇氣去理解、看到自己的無能和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我一直認為,孩子是來度我們的,讓我們走向覺知。
新京報:“母親”與“自我”是否可以調和?
李一諾:如果沒有孩子,我可能沒有機會去看這些東西,很多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你的孩子會挑戰你。比如,我們給孩子報一個課外班,你會說大家都在上,這個特別好。孩子就會反問你,為什麼大家都上我就上?你說的好,什麼叫好?這個時候你就要問自己,為什麼要上這個課,是不是怕被落下,是不是怕自己不夠有競爭力。
孩子是很犀利的。你跟孩子的很多對話,是會讓你反思自己。作為父母,其實需要一個環境,讓他願意把一些話說出來。
李一諾與孩子的親子共讀時光。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作為媽媽是否有過焦慮,你是如何化解的?
李一諾:我也是慢慢學習做媽媽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省的能力,學會去化解我對孩子的這些期待。真的是孩子需要嗎?還是我內心的需求?而我內心這些需求真的是基於我對孩子的愛嗎?還是基於我對孩子不能失敗的這種恐懼。
如果我們是基於恐懼,不管怎麼樣投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都是不利的。然後你覺得給孩子的不夠,不斷進行補償。
《功夫熊貓》中有一句話, when would you realize the more you take the less you have,你拿的越多,你有的越少。之所以焦慮,我們認為要不停地拿、不停往裡填,然後你總會覺得我還沒填夠。當我們是一種焦慮和匱乏感“打底”,很難真正關注到孩子的需求,眼裡看到的更多也是自己的恐懼。我們以為在教育孩子,實際上是在害孩子。
新京報:讓你改變這些想法的,有沒有“決定性瞬間”?
李一諾:我曾經接觸到一個幼兒園,你走進它的時候,就會感覺很不一樣,你的心裡會特別的舒服。
你發現,教育還可以這樣做。我們常常說啟蒙,但是總會把它等同於一些課程等等,但其實,教育是不能量化的,而這個不能量化才是我們人跟機器的不同,所以那時候接觸這些兒童教育,對我是有很大的震撼。
“家長的愛和接納,是孩子成長的底氣”
新京報:跨界創辦一土學校,跟母親身份有關嗎?
李一諾:肯定有關。可以說,承載了我認為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一個期待。
我覺得教育的核心是關於孩子的自我認知,這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但在我們現階段是非常欠缺的。我希望以此作為基礎,建立知識體系、世界觀等。
涉水教育,我也接觸到了更多家庭、更多教育理念,你會發現,好的教育根上都是一樣的,最終都是賦予人自由。
其實你看所有的教育觀最終都是尊重孩子,以兒童為中心去真正瞭解兒童的需求,而不是以成人為中心去灌輸。只有當你放下身段,才能夠真正敬畏兒童,允許孩子探索自我。
李一諾和三個孩子玩遊戲。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你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成功者和精英,你希望孩子的人生這樣發展嗎?
李一諾:我們經常會把教育等同成學知識和學歷,我覺得這個東西當然重要,但是實際上成功應該是一種心安,向內走向前看。
新京報:這跟你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嗎?
李一諾:我非常得益於從小的家庭教育,就是我爸爸媽媽對我的這種接納。
從小沒有人覺得你這不行,你不能做,他們沒怎麼管我。後來我想,不管其實是非常大的能力和智慧。他們為你創造了一種寬鬆的環境。
好的教育,就是能給他一個特別溫暖的和接納自己的強大精神底色。你每天給他灌輸都是對他的愛和接納,在遇到這些挑戰時,會有這種堅韌力,而不是馬上去否定自己。
新京報:全然地接納孩子,會被解讀成另一種的“溺愛”。兩者的邊界在哪?
李一諾:接納的意思就是不對他的本我進行批判,不批判孩子,每個人都是叫本性具足、自信光明,每個人都是有靈性的。家長的接納,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這些來自家長的愛和認可,也是孩子以後向外支付的儲備。
而比方說,他早晨起來要自己打掃衛生、要穿衣服、要疊被等這些事情是要要求的。 接納就是對他是有無條件的愛,不會因為他沒鋪好被子而不愛他。
每天記得抱抱孩子,給孩子說一句“我怎麼這麼愛你呀!” 就可以像存硬幣一樣給孩子的內心存入一份愛。
新京報:你覺得陪孩子的時間夠嗎?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
李一諾:我的孩子很希望花時間陪陪他們,但有時候也是沒辦法。特別是最近疫情,我經常在家辦公,孩子會覺得我很忙。
但有一些時候,我希望能儘可能平衡好。我給自己的一個原則,每天跟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點獨處的時間。比如,一起刷個碗、一塊走路、一塊做個題或者看個電影啊。
親密的親子關係是家庭和睦或者孩子成長的基礎。雖然,有的時候陪伴他們的時間不多,但我還是儘可能去尋找這些可能的機會。
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編輯 巫慧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