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已經過去很長的時間,但依然是被人經常談論的話題。特別是那場蘇德戰爭,雙方交戰的規模,截止目前來說,絕對是空前絕後的存在,而且它對二戰,或者是人類的戰爭歷史有著很深遠的影響。當時裝備優良的德國軍隊,依靠先進的戰術,直接一路推進到莫斯科的遠郊地區。
當時任何人都沒有想到那麼強大的德軍竟然被蘇軍給抵擋住了。當然蘇聯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其中有著很多因素,如德國軍隊高層的決策失誤,以及蘇聯特殊的氣候條件。當然,拋開這些因素不談,當時斯大林的決策也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斯大林在二戰時做了3件事,將斯大林的睿智與果斷體現出來。
其中一件事,就是斯大林下令無論如何都必須保障一種武器的研製,當然你或許已經想到了,就是喀秋莎火箭。在1941年,德軍在向地方不對輸送戰略物資的時候,直接被密集的炮彈雨襲擊了,損失極為慘重。這就是喀秋莎火箭的第一次登場,蘇軍利用喀秋莎火箭將德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因此,德軍對喀秋莎火箭非常忌憚,因此想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其摧毀。
然而就是這讓德軍忌憚的武器,其實差點就研製不出來了,當時庫裡克認為此炮彈運輸極為麻煩,就準備叫停,但是被斯大林及時阻止了,因此才有了“喀秋莎”的名字。
第二件事,成功阻止日本對蘇聯的趁火打劫。在打響莫斯科戰鬥之前,蘇聯的正規軍基本全部陣亡,當時的正規部隊兵力尚有一戰之力的不到10萬人,因此當時的蘇聯高層為了保住莫斯科,開始討論是否可以將遠東的軍隊調回國內,以便解決目前的困境。但是,斯大林在下令調回軍隊的時候,做了兩手準備,其實派遣蘇聯的間諜人員前往日本,刺探日本下一步的作戰計劃,與此同時在日本國內散佈一些訊息,大致意思就是蘇聯已經做好了與日軍戰鬥的準備。但是當時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中慘敗,因此在確保日本不會出兵的情況下,調回蘇聯遠東軍隊,而這個也是這場戰爭制勝的關鍵。
第三件時期,一個特殊的制度,被稱為“看不見的師”。當時為了能讓徵召的新兵更快形成戰鬥力,斯大林將原先的軍隊編制中,所有的營級以上的幹部職位必須有兩個副職,這樣一旦有著新兵入伍,從中抽調出一套領導班子就可以了。正是這樣的制度,讓德軍非常困惑,明明蘇聯的損失比德軍大,但是蘇聯的軍隊卻是越打越多。
或許你認為這些事情有點微不足道,但是若是深思熟慮考慮一下,就會發現,若是缺少了其中一環,二戰的結果就可能真的不一樣了,這些足以看出斯大林這些決策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