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幾乎每個家長都經歷過孩子第一次偷錢的情形,但是能夠處理好這敏感的\'\'第一次\'\'的家長卻非常少。

很多人認為,把孩子\'\'收拾\'\'得哭著或者跪著認錯,嘴裡說著\'\'再也不敢了\'\',從此變得安安靜靜並且沒有這些\'\'小毛病\'\'了,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教育;很多家長也做了相同的事情,體罰、責罵,孩子認錯說\'\'再也不敢了\'\'之後,卻依舊做這些\'\'錯事\'\',只是變得更加隱蔽了,撒謊的水平上升了,要揭穿謊言還得費點腦子,偷錢的動作也越發的神不知鬼不覺,還找不到孩子把錢藏在了哪裡……教育難度陡然升級。

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爸媽們教育的方式,究竟錯在哪裡呢?

\'\'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是為什麼

1. 給

長輩們經常會念叨這樣的古諺語,說孩子們小的時候偷一點小東西,長大了就會變本加厲去偷更加貴重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諺語中還存在著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能太順著孩子,不能縱容孩子將一些錯誤的行為持續進行下去,這樣的教育理念是我們所熟知的,應用於孩子小時候偷錢的問題上,我們通常認為孩子既然需要一些零用錢,那麼適當地給予就好了,打罵和責罰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

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孩子小的時候需求的東西其實比較簡單,就是零食和娛樂這兩種型別,如果是購買學習用具,孩子是不會選擇用偷錢的方式的。

這就說明了孩子在內心深處往往認為零食和娛樂這兩項,是家長所不允許的,是自己沒有權力去做的事情,一旦做了就會捱罵,因此孩子不會選擇主動和家長溝通的方式,他們明白,即使自己主動去和家長提出要求,家長也不會滿足自己。

這就要求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日常小需求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去看待,比如認為街邊的零食不衛生,可以在給孩子零用錢的時候提出建議,讓孩子去商店裡購買比較乾淨的食物;認為孩子買的小玩具影響學習,可以明確地說出來,讓孩子不要在上課時玩耍。

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和孩子建立一個平等的交流方式,孩子才會認為家長是可以溝通的,當自己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自己也更願意讓家長分享自己的快樂,願意聽從家長的建議,甚至能夠達到把自己的零食和玩具拿來和家長分享的\'\'最快樂\'\'的境界。

2. 不給

而選擇了\'\'不給\'\'的家長們,往往是認為自家的孩子自制力比較差,花錢大手大腳,對金錢使用能力比較差,或是單純認為\'\'不能慣著孩子\'\',以及覺得零食和娛樂都不應該是孩子的正當需求,是需要讓孩子戒除的\'\'小毛病\'\',買這些東西太浪費錢,不如把錢存下來給孩子買健康的食物、好看的衣服、益智遊戲、趣味學習道具等等。

其實這種想法也沒錯,只是孩子多數非常難接受這種想法,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吃穿用類的東西是家長會自發地給自己購置的東西,這類物品雖然實際上的使用者是孩子,但是孩子自身並沒有多少參與感,更覺得像是自己與家長共同的物品。

孩子自己去完成購買的動作,這些零食、玩具對孩子來說就更像是\'\'自己的東西\'\'。而孩子在和家長髮生爭執時,哭著說\'\'那些是我的東西,你不許扔\'\',也正是這個原因。

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所以,家長們選擇\'\'不給\'\'時,一定要注意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我為什麼不給\'\'、\'\'你可以得到更好的\'\'、\'\'為什麼別的東西更好\'\'這些理由一定要講清楚,孩子們往往因為自己的常識不足、認知能力不夠,無法理解什麼叫做\'\'更好\'\',對他們來說\'\'想要——立刻得到\'\'就是最簡單的快樂,所以當家長們選擇\'\'不給\'\'時,就已經將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面上,想要獲得孩子的理解就更難了。

3. \'\'給\'\'和\'\'不給\'\'都解決不了問題?

那麼很多家長們可能又要犯愁了,既然\'\'給\'\'和\'\'不給\'\'都有處理的辦法,為什麼在和孩子交流之後,孩子當時答應得好好的,之後卻屢次食言,不斷地進行這種小偷小摸的行為呢?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認真地審視自己的行為。

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選擇了\'\'給\'\'的家長們,經常有個誤區,就是認為孩子什麼時候需要錢了,來問自己要就好了,或者隨便選定一個數字,比如\'\'一個禮拜給你五塊\'\',覺得這樣就解決問題了,其實是錯誤的。

孩子和家長之間,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長期處於\'\'家長用物質滿足孩子\'\'的關係中,所以讓孩子張口問家長要錢這個行為,多數孩子是會感到害羞的,並且孩子通常會認為,問家長要錢的孩子,容易被家長降低好感,是不懂事的,所以多數孩子自身對\'\'開口要錢\'\'這件事最開始是比較抗拒的。

但是如果孩子頻繁地\'\'開口要錢\'\'卻能夠屢屢成功,就會從中獲得強烈滿足感,覺得自己被在乎,因此變得貪婪,當他們頻繁要錢被拒絕後,很少會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反而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婪,去進行偷竊行為。

以及,給孩子設定零用錢的數額也應當與孩子商量一下,徵求孩子的意見,家長切莫憑著自己的想象來決定,當孩子的需求與零用錢差距太大時,孩子會覺得即使是自己存一存也很難得到想要的,自然就容易勾起孩子們想要偷錢的衝動。

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選擇了\'\'不給\'\'的家長們,很難讓孩子真心實意地信服\'\'不給\'\'不等於爸媽不愛孩子,同時孩子所處的校園生活中,很容易有攀比的現象產生,所以這些孩子們逐漸會被周圍環境再次勾起想要提出自己需求的想法,當他們被家長拒絕幾次之後,就只能選擇用偷家長錢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正常的虛榮心。

因而,選擇\'\'不給\'\'的家長,如果認為購買更好的食物和玩具對孩子更好,我更建議將這些購買目標列入日程中而不是嘴上說說,並且以記賬的方式與孩子商量,多久能夠給孩子購買一件商品,並且讓孩子自己每日簽到以便感受到獲得自己獎勵的快樂。

什麼是\'\'正當需求\'\'

與孩子交流最大的誤區,就是\'\'否定孩子們的認知\'\'。

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最常見的情況比如:孩子們認為有趣、好玩的東西,家長們一是嫌不衛生,二是嫌弄髒了孩子的衣服;孩子們認為好吃的零食,家長們認為沒有營養、全是新增劑;孩子們感到悲傷的時候,家長們的重點卻是\'\'影響學習嗎\'\'……

成年人常常認為自己這樣的思維方式意味著成熟,孩子們關注的重點代表了幼稚,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人類在每個階段,思維中最重要的事物都是不同的,家長們可以替孩子考慮他們無法想到的問題,但是也不能否認孩子們自己的認知。

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們的思維,這種一種不利於溝通的\'\'優越感\'\'。

因此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孩子想要的東西有沒有意義,是不是正當的需求,只要不損害孩子的身體,食品達到衛生標準,不會讓孩子食用後引發疾病即可。

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此外,孩子在需求一些東西的時候,也是感情得到滿足的時候,透過從爸媽那裡得到物品來感受爸媽的愛,也是孩子們從出生到成年每個階段必須的感情滿足過程。而那些無緣無故持續偷錢的孩子們,家長需要審視自己對孩子是否過於冷淡和忽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86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偷錢'被教育後,卻頻頻'復發',你究竟錯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