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進一步瞭解海外學府的熱門專案情況以及真實的就讀體驗,我們開設了「名校就讀體驗」專欄!
本期專案
倫敦國王學院(KCL)
國際政治經濟學
我們特邀請了畢業於 KCL 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專案的 Lindsay 學姐,來分享她在 KCL 的就讀體驗與感受,並從申請原因、就讀體驗、課程設定、就業前景等幾個維度為大家一一呈現!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倫敦國王學院的真面貌
KCL 創建於 1829 年,是英國久負盛名的世界頂尖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在最新的 QS 世界大學排行中位列全球第 31 名。
除了牙科學專業位列世界第一以外,KCL 的心理學、政治學與國際研究、哲學和文學等多門學科也常年位列世界前二十,可以說是眾多醫學生以及人文社科學生的“夢校”。
KCL 主校區(河岸校區,Strand Campus)位於泰晤士河北岸,無論在地理位置還是歷史意義、政治經濟資源等方面都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倫敦市中心。人文、法律、社科、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均在主校區授課。
值得一提的是,Strand 校區的國王大樓(King’s Building)不僅是英國一級保護建築,其樓內還有一個歷史悠久的禮拜堂;而樓道另一側,學生活動佈告欄裡貼滿了有關後現代主義、英國脫歐等議題的研討會宣傳單,或是風格十分朋克的搖滾樂隊海報。
19 世紀最為考究的英式建築設計與 21 世紀最前沿的社會思潮,竟在這裡奇妙地融合、相映成趣。
如果剝去古典而華貴的外殼,KCL 其實非常前衛。主校區馬路對面的另一棟教學樓被學校命名為 Virginia Woolf,以紀念這位傑出校友、20 世紀現代主義和女性主義的先鋒——於是,在樓裡與老師同學們閱讀新流派的理論的時候,我常常有一種歷史與現實交錯之感。
(圖片來源於網路)
儘管已過去幾年,我仍然對 KCL 周到而細緻的迎新工作印象深刻。我想,這大概也曾讓不少新生大大緩解了初到異鄉求學的焦慮感。
入學前 2 個月,我便收到了學院 buddy 的郵件,內容大意是分享其作為 IPE 專案(M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在讀生的心得,以及入學報道、選課的流程和注意事項。在隨後的郵件往來中,我透過 buddy 提前拿到了專業核心課程的必讀書單。
除了學校教務辦公室以及系裡持續不斷的迎新事項郵件提醒以外,KCL 還特意設計了一款名為“Welcome to King’s”的 APP,專門為新生入學報道、瞭解學校提供個性化的指引。透過這個 APP 不僅能快速查詢自己的報道流程時間、所需材料等,還能便捷地預訂本系以及學校的 O Camp 活動。
我當時預訂了系裡免費為新生安排的“坐雙層巴士遊倫敦”的 O Camp,在 9 月初秋某個午後的陰風中一口氣把倫敦的“遊客必看”景點看了個遍。
值得一提的是,KCL 與隔壁的 LSE、UCL、SOAS 等英國社科名校有學術資源共享合作,因此不僅可以去鄰校借用圖書館資源,還能方便地參加上述學校的學術講座和展覽活動(此舉又稱“薅羊毛”)。
更多的時候,我的課後時光是在圖書館的小組討論,以及在咖啡店自學必讀文獻中度過的,以敦促自己消化每週數百頁的課程閱讀材料。
KCL 附近有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咖啡店,其中有連鎖品牌也有獨立小店,它們幾乎成了學生們的自習室——早午晚餐、課間休息、複習備考、論文寫作、小組討論都可以在咖啡店裡完成。
當然了,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倫敦陰雨連綿不斷,咖啡店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上下課路上避雨取暖的好去處。
(倫敦的雨水就跟 IPE 的閱讀材料一樣綿綿不絕)
KCL 地處倫敦市中心,集聚了豐富的各類文娛藝術活動。所以去西區看劇逛展覽,或是趁著天氣晴好與友人在牛津街上閒逛、到 SOHO 尋覓各國美食,便成為了我短暫逃離論文與文獻狙擊的必備活動。
不過,出於預算、安全、居住環境等多重因素的綜合考慮,我沒有住在學校附近,而是選擇和朋友一起租在西北邊二區和三區交界的一處學生公寓,日常乘地鐵(Tube)上下學。
倫敦的地鐵系統相當發達,最遠能到達倫敦五區,現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再加上便捷的市內火車線(輕軌),許多同學都會選擇住在二區以外的學生公寓或者合租普通民房。
二、在倫敦國王學院讀 IPE 專案是種什麼體驗?
01 專案特色 & 課程設定
KCL 的 M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以下簡稱 IPE)是一年制授課型碩士研究生專案。
專案總共三個學期,於第一年 9 月開學,第二年 12 月畢業(畢業典禮通常在第三年 1 月舉行)。9-12 月為第一個學期,1-3 月為第二個學期,5-8 月為第三學期(論文學期)。
(圖片來源於網路)
課程包括 Core Module(核心課/必修課)和 Selective Module (選修課)。每學期有一門 Core——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ies and Issues,講授 IPE 經典理論,包括主流理論與批判理論,閱讀材料涵蓋了現當代 IPE 的經典書目。
建議同學們入學前先初步閱讀了解凱恩斯、哈耶克、馬克思、波蘭尼等學者的著作,以便更好地跟上 Core 課程的節奏。
Selective Module 則根據你想要學習的方向決定,每學期可以選 2 門,鼓勵同學跨專案、跨專業選課。只要是 Social Science & Public Policy 學院開設的研究生課程,都可以大膽選擇(包括戰爭研究系、中國研究系、政治經濟學系、公共政策系等等)。
02 課業特色
IPE 專案中的每門課程都包含了一節 Lecture 和一節 Seminar。前者可理解為“大班課”,所有選擇該課的同學都會一起上大班導讀課,隨後以 10-15 人為一小組,分時段上討論課(seminar)。
Seminar 由於課堂人數少,因而對學生的課前預習和準備程度有著更高的要求。大多數課程會將學生在 seminar 上的 presentation 列入期末考核。
如果說在 Lecture 上渾水摸魚還能奏效,那麼在 Seminar 上“無備而來”的同學則很可能要接受老師的“眼神質詢”,以及陷入無法回答問題的尷尬了。因此在就讀期間,我常以接住老師丟擲的問題為小目標,倒逼自己抓緊時間啃 reading。
(圖片來源於網路)
03 專案申請門檻 & 我的申請背景
硬性條件:國內 985/211 名校均分 80 ,普通院校(未被納入優先學校名單的)均分 85 ,雅思總分 7(小分 6.5)。IPE 專案對於申請人的本科專業幾乎沒有要求,看重個人經歷以及文書闡述中體現的與該專案的匹配度。
以我個人申請時的背景為例:國內 985,國際政治本科,GPA 3.92/4(百分制89/100),雅思 7(6.5),一學期境外高校交換經歷,兩段國內媒體實習經歷,一段相關課題研究經歷(申請時論文尚未發表)。
三、就業資源 & 畢業生的情況
01 我的同學,都有誰?
來 KCL-IPE 的外國同學大多都有工作經驗,職業橫跨政府官員、記者、諮詢公司分析師等,本科的專業更是五花八門,從經濟學、金融學,到歷史學、哲學等等。中國同學無論海本還是陸本,大多是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生,但是實習經驗也都相當豐富。
我就讀時專案的中國同學比例約 25%(全部亞洲同學約佔 40%)。專案中多數同學來自歐洲各國,也有北美和拉美、大洋洲的同學,學生國籍和族群背景相對較多元。
(圖片來源於網路)
02 我的同學,畢業後都去了哪裡?
畢業之後,大部分中國同學會選擇回到自己的國家找工作。一來國內的就業市場機會更多、“海歸”優勢明顯,二來我就讀 KCL 的時候英國只給國際學生提供了專案結束後半年的簽證。
我認識的中國同學中,有同學回國內 Top 高校攻讀國際關係的博士學位,有同學在英國駐華大使館工作,有同學在國際關係/政治學類期刊做編輯,有同學在知名券商做行業研究員,也有同學走上了創業的道路,還有一位認識的學妹留在英國任職於中國媒體的歐洲分社。
總體而言,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非常多元,行業和領域十分廣泛。
03 學校或學院的求職資源
KCL 有專門的 Career Center,為學生提供一站式就業指導——包括簡歷修改、面試模擬、職業規劃之類的指導,但都需要提前預約。
此外,我們專案的同學還偏愛使用“Career Connect”,裡面也常常釋出倫敦的實習和招聘資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四、學姐寄語 & 申請 tips
我在 KCL 讀 IPE 的那一年,國際形式也正經歷風雲變幻。我們試圖傾盡所學理論來描繪和分析世界政治經濟體系的新變化,同時又一次次認識到半世紀前的理論既有其前沿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侷限性。
我們身處一個越來越富足,同時也可能越來越茫然的時代——一方面越來越尖端的資訊科技讓“地球村”的概念成為可能;而另一方面,氣候變化、難民危機、貧富差距,以及全球性的階級、種族、性別不平等,又重新挑戰著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信任。
永遠不要擔心問題太大、太難,無論是理論的突破還是國際關係的變化,都是從理想主義者提出的一個小問題、邁出的一小步開始的。這個專案也許不會教給你太多硬核的謀生工具,但是會為你認識、理解甚至改變世界提供足夠多元的方法論。
IPE 申請比較看重學生的學術背景,包括本科成績以及參與過的相關研究,側重考察你在課程、實習、研究中的收穫與感悟如何與未來短期、長期的職業規劃聯絡在一起,也希望學生在文書中能體現出對國際議題的關注與興趣。
背景提升方面,建議同學注重實習和學術研究的“質”而非“量”,紮紮實實地做好一個專案、一份實習,遠比在幾段經歷中走馬觀花更有幫助。對於 IPE 申請而言,新聞媒體、智庫、NGO、國際組織等機構,都是相當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