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周最近發愁,自己家閨女都快三歲了,還不能流利的講話,平時就是兩三個字往外蹦,"爸爸"、"媽媽"這麼簡單的名詞也剛學會沒多久,他們一度懷疑孩子患上了"語言表達缺失症",得這種病的孩子,在語言學習方面的速度比一般孩子慢2-3倍。孩子的奶奶當初就嫌棄兒媳學歷低,總拿這個挑事兒,認為孩子這是智商低的表現,肯定是遺傳媽媽的,自己兒子研究生學歷,智商方面肯定不存在問題。
孩子說話早晚跟智商掛鉤嗎?
就拿小周為例,雖然孩子說話比較晚,但是除了說話之外,其它孩子該有的表現,她閨女一樣有,甚至做得更好。還不到三歲就會自己裝飯,為家裡的寵物清理籠子,認識100多個字,大人說話她都明白,只是不會表達而已,如果這還不算智商高,那標準也太嚴格了。
美國育兒協會在2017年出過一份調研報告,他們抽查了62位患有"語言表達缺失症"的孩子,發現其中只有一位被證實智商偏低,這一比例與正常孩子沒太大區別,甚至還意外的發現,有3位孩子其實並非不會說話,而是他們懶得說話。
當事人表示,如果自己表現得說話很流利,父母會要求他們不斷表演給別人看,太麻煩,一個四歲多的孩子能想到這一點,智商在同齡人當中,絕對是頂尖的。
所以很顯然,孩子說話時間的早晚,跟智商其實並不存在必然聯絡,單方面從說話早晚來看,我們只能得到很片面的結論。
孩子語言發展的一般程序
通常來說,孩子在1歲前左右,就能學會簡單的單詞,比如"爸爸"、"媽媽"之類父母經常教的雙重音詞彙,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些詞的具體含義。
等到2歲的時候,已經可以熟練使用短句,但大多數時候還是以單字組句,比如"媽,抱"、"不,走"等等。
孩子到了3歲,基本都能講出完整的句子,孩子此時處於"好問期",喜歡提問,從統計的資料來看,男孩子普遍比女孩子晚一點。
3-6歲階段,孩子的認知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都會快速上升,說話流利,價值觀開始初步建立,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說話,熱衷於表現自己。
當然,這些資料也只是育兒網站統計出來的平均值,根據個人情況不同,允許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大家也是參考為主。
什麼原因導致某些孩子說話比較晚?
1、外在因素
在《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一書中所講:5歲之前孩子能力的培養,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手段,孩子好不好,全看父母怎麼去教。
語言能力只是一種不斷刺激下的腦部"慣性反射",它並不是細胞本身攜帶的遺傳資訊,中國孩子放到國外長大,也能有很好的英文口語能力。
如果家長不能在合適的時間段去刺激孩子腦部發育,環境不適合,孩子說話時間自然很慢。
2、內在因素
如果說家長的教育是外在因素,那麼下面這個就是內在因素了。
部分孩子因為生理或者心理缺陷的問題,存在一定程度的語言表達障礙,具體分為"表達型障礙"與"感受型障礙"。
前者多數是生理缺陷問題,比如嗓子存在問題,腦部語言區發育異常,這些屬於不可抗力,家長需要儘早就醫。
後者情況就很複雜了,孩子可能存在某些生理問題,好比聽力障礙,也可能是某些心理層面的副作用,像自卑的孩子容易記不住東西,記不住,那肯定說不出。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都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如何引導孩子早說話
1、迴圈刺激法
透過不斷重複一個單詞去刺激孩子的神經系統,並且伴有遊戲或者玩具之類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輔助,能讓孩子很快形成模糊的概念,通常來說,一般孩子一週左右就會開始模仿家長的發聲。
2、透過遊戲教育孩子
現在市場上有不少電子產品,他們將遊戲與語言教育結合在一起,從市場反饋來看,效果非常好,興趣永遠是最大的老師。
3、對話誘導
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是我們在平時相處過程中,也要不斷跟他進行語言溝通,透過我們不斷說話這樣的方式,營造出一種合適的語言氛圍,幫助孩子儘快發聲。
雖然現在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孩子如果在一歲半左右還不開始講話(疊音詞都不會說),家長就得小心了,但是個人認為,孩子是不是存在語言方面的缺陷,還在於3歲時的認知能力,只要生理方面不存在缺陷,認知能力足夠,早一點晚一點其實並不是問題。當然,要是4歲還不說話,那就真的應該專門培訓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