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含有丹參酮、隱丹參酮、鼠尾草酚、丹參新酮等。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調經、祛瘀生新、鎮靜安神、涼血消癰、消腫止痛等功能。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產後淤阻腹痛、關節痠痛、神經衰弱失眠、心悸、痛腫瘡毒等症。是重要醫藥工業原料,市場需求量大,前景廣,目前全國各地均有人工栽培。
(一)選地整地1.選地應選擇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較低的沙質壤土,要求土層深厚,質地疏鬆,pH值6.5 ~7.5。而不宜選用廕庇、低窪積水、土質黏重、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塊。忌連作,忌與豆科作物或其他根類藥材輪作。可與小麥、玉米、大蒜等輪作。2.整地丹參是根類藥材,生長期較長,因此,應在選好的地塊上施足以磷肥為主的廄肥、餅肥作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4500~5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或磷酸二銨20千克,深翻30~40釐米,要求打破犁底層,以利根系的縱向生長。耕翻後,將地耙細整平。3.作畦一般畦寬100~ 120釐米,作業道寬30 ~50釐米。在北方做成寬平畦,一般畦寬130~150釐米;南方做成高15~25釐米的高畦。地塊周圍要挖好排水溝;若畦長過長的地塊,應選用三溝配套,以保證排水通暢。
(二)繁殖方式
1.種子繁殖
丹參種子細小,發芽率約70%左右,直播法常出苗不齊,影響產量。故產區多選用育苗移栽法。
(1)育苗時間。芒種至夏至、處暑至白露這兩段時間為丹參的最佳播種時期。(2)播前準備。丹參的種子為嫌光發芽型,因此應選用地勢較高、土質疏鬆肥沃、排灌水方便的平地作為苗床;若選用山坡地作苗床,則要求坡向向東偏北15° ~30°方向。先翻耕苗床,施入漚熟的人糞尿作為基肥。將床土整細,做高畦,畦寬1.0~1.3米。(3)播種方法。生產上多采用撒播法。選用6月以後成熟的種子,因種子細小,故應拌入河沙後,再將種子均勻撒在床面上,播後用木板輕輕鎮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相貼,不必覆土,薄薄地蓋上--層秸稈,噴水保溼或用地膜覆蓋。畝播種量0.5千克左右。地溫達到209C左右時,丹參可在15~20天出苗。幼苗長至3 ~5片時要及時間苗。選間出的肥壯幼苗另行假植、培育。
(4)移栽。春播的幼苗經培育75天左右即可移栽,時間為5月中旬。若播種時間是處暑至白露,則宜在當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將已經培育2個月的幼苗移入大田。宜早不宜遲,早移栽,早生根,翌年早返青。移栽時,按35釐米x25釐米的株行距開穴,穴深依幼苗根部的長度而定,穴底施人適量糞肥作基肥。將腐熟的糞肥與穴土拌均勻後,每穴栽種1 ~2株,栽植深度以芽心微露為度,不宜過深或使根莖露於土外。栽後覆土至與地面相平,用手稍壓,壓後及時澆足定根水。
2.營養繁殖
(1)分根繁殖。
丹參根的萌芽力較強,因此可採用分根法繁殖,且根條上、中段比下段發芽生根要快。秋季收穫丹參時,選擇肥壯、無病蟲害、紫紅色、粗0.7~1釐米的當年生根,埋於溼沙內。來年3 ~4月取出種根,剪下成4~6釐米的小段,按行距株距35釐米x25釐米,深度6釐米挖穴,將剪下好的種根插入穴中,一穴一段。注意形態學的上下端不能顛倒。覆土,厚約2釐米左右,不宜過厚,否則影響出苗。這種方法所繁殖的植株開花晚,當年難收到種子,但是根部生長速度較快,藥材產量高。(2)分株繁殖。在立冬至第二年驚蟄期間,收穫丹參時選取健壯、無病害的植株,剪粗根藥用;將粗0.5釐米以下的細根連蘆頭帶心葉用作種苗進行種植。若有植株較粗大,可用剪刀依據芽與根的自然生長狀況剪成2 ~4株後種植。或在挖取野生丹參時剪下粗根入藥,將帶有蘆頭的細根植人地內,株、行距與分根法相同。這種方法栽種後第二年即可收穫,生產週期短,經濟效益好,是生產中常用的繁殖方法。
(3)扦插繁殖。北方可在6~7月,南方可在4~5月,選取健壯無病的丹參枝條,自根莖處截下,切成帶2 ~3個芽的小段,下部切口應選擇最下方一個芽下1釐米左右的部位,削成馬蹄形。剪除下部葉片,若葉過大,可將上部葉剪去一半,按行株距25釐米x15釐米,將插條以上截口向北斜插於苗床,插人角度約為45°,深為插條的1/2 ~2/3,覆土,壓緊。插時應邊剪邊插,不能將插條久放,否則影響插條成活率。插後及時澆水並適當遮陰。此後15 ~ 20天內應每天早晚噴水保溼,待最下部的莖節處的新根長至3 ~5釐米時即可定置。
(三)田間管理1.中耕除草;丹參前期生長較慢,應及時鬆土除草,以免雜草與丹參苗爭奪養分和水分。通常要求鬆土除草2~3次。鬆土時要淺鋤,不能深人,以防損傷根部。2.肥分管理;丹參屬於喜肥植物,因此播種時要施足基肥,肥料以農家肥為主,如腐熟的豬、羊欄肥,施用量為每畝1000~ 1200千克。除施足基肥外,還須追肥2 ~3次。第一次在4月上旬齊苗後,返青時施提苗肥,每畝用稀薄人畜糞水1500千克;第二次於4月中旬至6月上旬施。不留種的地塊可在剪過花序後,每畝施腐熟人糞尿2000千克、餅肥50千克;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剪過老稈以後,結合中耕除草,施長根肥,宜重施。每畝施入腐熟的濃糞尿2000千克、加過磷酸鈣25千克、餅肥50千克。第二次和第三次追施可溝施或穴施,施後覆土蓋肥。
3.水分管理;丹參忌澇、忌積水,因此應及時清理排水溝,保持排水暢通,防止多雨季節使丹參受澇。伏天及遇持續乾旱時應及時灌水,可溝灌或噴灌。溝灌應在早晚進行,灌溉完畢後應及時將多餘的水分排除,以免積水;雨季要及時清溝排水。4.摘心通常情況下,丹參4月下旬至5月陸續抽薹開花,不採種的丹參應從4月中旬開始,陸續將抽生出的幼花序掐掉。要求早摘、勤摘,最好每隔10天摘或剪--次,以使養分集中於根部生長。5.剪老稈留種地應在採收過種子後,剪除衰老或枯萎的莖葉,以促使新葉與新枝的生長,進而促進根部繼續生長。方法是在夏至到小暑期間將地上部分全部剪掉。
四、病蟲害防治(一)病害
1.葉枯病;症狀: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擴充套件。初期葉面產生褐色、圓形斑塊,若無防病措施,病斑將不斷擴大,中心部變成灰褐色,最後葉片焦枯,植株死亡。發病時間:5月初開始,會一直延續到秋末,其中以6~7月份最嚴重。.防治方法:(1)選用無病健壯的植株採種,下種前用波爾多液(1:1:100)浸種10分鐘消毒處理。(2)加強管理,增施磷、鉀肥,及時開溝排水,降低溼度,增強抗病力。(3)發病初期,噴灑60%代森鋅6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倍液。2.菌核病;症狀:病原菌先侵害植株莖基部、芽及根莖部,浸染部位會變成褐色並逐漸腐爛。病部表面、附近土面及.莖稈基部內會產生灰黑色的鼠糞狀菌核和白色的菌絲體。隨著病勢的發展,病莖上部及葉片逐漸發黃,最後整個植株枯死。防治方法:(1)防止地塊及溝渠積水。(2)發病期可用50%氯硝銨0.5千克加石灰10千克混拌後撒在病株莖基部及附近土壤上,以防止病害蔓延。
3.根腐病症狀:受害植株的細根先發生褐變,後變幹變腐,並逐漸擴充套件至粗根。後期根系全部腐爛,植株地上部亦萎蔫枯死。發病時間:多在5~11月份發生。防治方法:(1)實行輪作,並選擇地勢高燥的山坡地種植。(2)加強管理,增施磷、鉀肥,疏鬆土壤,促進植株生長,提高抗病力。.(3)發病初期用50%託布津800 ~ 1000倍液噴灑。4.根結線蟲病症狀:丹參易受根結線蟲侵害,這是一種寄生蟲病。受害植株根系上會形成瘤狀腫塊,且細根和粗根各個部位的腫塊大小不--,形狀各異。瘤狀體初為黃白色,外表光滑,後變成褐色,最後破碎腐爛。蟲癭的剖面透明狀,內含無色透明小粒。染病植株吸收水分及土壤內養分能力降低。防治方法:(1)水旱輪作,有利淹死線蟲,減輕危害。(2)選擇肥沃的土壤,避免沙性過重的地塊種植,減輕線蟲病發生。
(二)蟲害
1·粉紋夜蛾;症狀:一般在夏、秋季發生,幼蟲喜啃食葉片。粉紋夜蛾每年發生5代,第二代幼蟲於6-7月開始危害丹參葉片,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危害最為嚴重。防治方法:(1)收穫後將病株集中燒燬,以殺滅越冬蟲卵。(2)可於地中懸掛黑光燈,誘殺成蛾。2,棉鈴蟲;幼蟲喜危害丹參的花蕾、花和果,嚴重影響種子的產量。防治方法:現蕾期開始噴灑50%磷胺乳油1500倍液,或25%殺蟲脒水劑500倍液防治。
(五)種子的採收丹參栽植後第二年即開花結實。成熟種子要及時採收,否則會自行散落地面。每年5月下旬或6月初,丹參的種子即開始陸續成熟,成熟順序是花序下部先成熟,上部後成熟。成熟的識別標誌是宿存花萼變黃。因此,應於宿萼變黃且尚未完全乾枯時即可採收,且應分期分批採收。丹參的果實是堅果,果實成熟後果皮不開裂,因此,應將採收後的果實暴曬3天(要求將果實完全曬乾,避免黴爛生蟲),脫粒,淨種後即可裝袋,然後放在涼爽通風乾燥處儲存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