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武功高強的人嗎
中國古代究竟存不存在武林高手呢?
中國古代的武術,實際上是在兩條系統中發展起來的。
第一條系統,是文字記載系統。
這個文字記載系統,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刺客開始的。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諸侯貴族爭權奪利的升溫,用刺殺的方式,對敵對方實施斬首行動,成了一些諸侯們的戰術首選。於是,那些身體強壯、忠勇不屈的人,包括專諸、攝政、荊軻等人,都在那時候紛紛登上了歷史舞臺。
不過,由於中國倫理文化的特點,當這些刺客在被記錄的時候,他們高強的武功記錄得其實並不是很詳細,反而是對他們的“精神力量”,或者說“品德力量”,進行了大量記載。比如荊軻武功顯然很一般,但是他們那種巨大的膽識,那種豪邁的精神,卻在歷史記載中被凸顯出來。
從此以後,“俠”這個概念,就在中國古代的文字記載中,被廣為宣揚,一直到明清時期,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出現了大量的武俠小說,以及相關的影視作品。這些記載中,“俠”在武功高強和品德高尚兩方面,都被特別強調。同時,“品德高尚”被強調得更多一些。比如金庸寫的《白馬嘯西風》中,俠客們極力爭奪的武功秘籍,竟然是“仁者無敵”這樣一句道德訓誡的口號,就是表明了,在文字記錄系統中,“武德”比“武功”更重要。
第二條系統,是民間的武術實操系統。
民間的武術實操系統,真實情況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其實並不是太清楚。不過,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需求就有市場。實際上,在整個古代對武術是有需求的。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呢?
一是冷兵器的戰爭需要高強的武功。
古代由於是冷兵器時代,士兵們在戰場上打仗的時候,當然需要膽量、勇猛以及將軍的戰術安排這樣一些東西。但是體力好,打起來厲害這卻是基礎性的。沒有這個基礎性的東西,其它再好,也不可能打勝仗。這就相當於我們在談中國男足的時候,我們說應該請個什麼樣的教練來教男足,我們又說男足應該有鬥志有愛國精神。當我們在講這些的時候,事實上已經默認了男足隊員們的球技不出色,身體對抗能力不足等等這些基礎的東西。而我們的男足之所以一直無法取勝,實際上就是球技這個基礎性的東西不行。
既然打仗中需要體力好、身體強壯、打起來厲害的人,因此,學習武術,成為武功高強的人,就是一種巨大的需求,而武術自然也就發展了起來。
二是社會分配不均需要武功高強的人來幫助。
古代是階級社會,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分配不公。一個人付出的勞動,與他的收入不成正比。
這種情況雖然出現了,但是一般的小老百姓對這種情況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因為掠奪性收入掌控在那些擁有強大國家機器的人手裡。那些小老百姓想要反抗,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強力鎮壓。
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對於“劫富濟貧”的俠士的呼喚聲音,就變得非常普遍。大家都想有這樣的俠士,能夠搶出富人們的財富,重新分配給窮人。每次農民起義的時候,只要有起義軍“開倉振糧”,都會得到老百姓的熱烈擁戴,就是這個道理。
而俠士要能夠做到這一點,自然就必須有高強的武功,尤其是“飛簷走壁”這樣的輕功。因為只有“飛簷走壁”才能實現從富人們的倉庫裡拿出財物的目的。武俠小說中那些小偷,以洪七公為代表,都是一些受尊敬的人,就是這種需求的表現。
三是外國列強的入侵呼喚武功高強的人。
武術受到追捧,最厲害的時期是在清末民初。那時候出現了非常多的武術流派,而且有非常多中國武功戰勝西方大力士或者拳擊高手的報道。在報道宣傳和實際需要的雙重作用下,武術受到了更大的追捧,武術流派也非常多地產生了。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對高強武功的呼喚是現實存在的,武功高強的人肯定也是真實存在的。不過,高強的武功,究竟高到哪種程度,我們卻不能根據古代的那些文字記載來判斷,而應該考慮到物理學和人體生理學的各種特點。比如說“踏雪無痕”“凌波微步”“飛簷走壁”這樣的輕功,明顯就是違揹物理學的。而“鐵砂掌”“鐵布衫”這樣的武功,又是明顯違揹人體生理學的,顯然都是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