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勝之不武的霸業李唐王朝摧毀東突厥汗國始末

由 無英 釋出於 經典


在中原王朝同草原勢力的衝突中,突厥始終是一個不夠勁爆的角色。

儘管突厥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至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但李唐王朝對其的打擊過於輕鬆,讓很多讀者容易對其不以為然。

但在真實的歷史中,東突厥汗國的崩潰,更多是自己胡亂折騰的結果。而李唐王朝的特殊屬性,也幫助他們以最快速度抓住了時代的機遇。

如日中天的東突厥汗國


隋唐之際的東突厥汗國步入盛世

隋朝末年,東突厥汗國開始從之前分裂內亂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其國力日益強盛,開始有了謀求地區霸權的野心。

同時代的隋王朝,卻因為大興土木和三徵高句麗,逐步耗盡了國力。眼看自己難以遏制東突厥的發展,隋煬帝便打算暗中分化東突厥勢力。結果,事情敗露。隋煬帝的陰謀也徹底激怒了東突厥的始畢可汗。

公元615年,依然以千古一帝自居的隋煬帝,北巡到雁門一帶。得到訊息的突厥騎兵,趁機大舉南下。

他們一路勢如破竹,攻克雁門附近的大部分地區。隋煬帝在倉皇之中,躲入雁門郡城暫避。突厥大軍隨即將城池封鎖,展開圍攻。激戰中,突厥人的箭矢一度射到了隋煬帝身邊。

平日裡不可一世的隋煬帝,在面對真刀真槍的戰場壓力後,竟被嚇得淚不能止。隨著突厥人的攻勢加劇,嚇破膽的楊廣也已哭到眼睛發腫。


以千古一帝自居的隋煬帝 也有被嚇哭的時候

幸虧有從隋朝嫁入突厥的義成公主幫忙,謊稱北部有敵人來襲。加上各路援軍陸續趕到,突厥人才解除對雁門的包圍。

若非如此,恐怕靖康之變和土木堡鬧劇的情況,將會提前百年上演。


東突厥在隋末唐初幾乎對任何勢力都保持優勢

此戰之後,東突厥汗國的聲望更為強盛,成為了當時東北亞草原的霸主。

步入巔峰的他們,將地盤擴大到東起契丹和室韋部落--西至吐谷渾與高昌國之間的廣袤區域。各方部落的酋長與小國君主,都臣服在東突厥可汗之下。

隋朝滅亡後,東突厥人更是混的風生水起。當時中原北部的各路軍閥,或多或少都和東突厥汗國有所交易。

其中也包括了以山西被基地的唐高祖李淵。他甚至不惜向突厥人稱臣,以便在便在攻打長安的時候,借到500突厥騎兵。透過這種狐假虎威的手段,給對手以極大的心裡壓力。


強大的東突厥騎兵在中原北部 為所欲為

但對於李淵來說,稱臣突厥也只是權益之計。隨著唐朝統一中原,雙方之間的利益衝突也就立刻浮上水面。

從公元621年開始,東突厥就年年攻打唐朝邊境,一度逼的李淵準備遷都。公元626年,東突厥的可汗頡利,更是趁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上臺,突然率大軍南下,兵臨長安城外的渭水河畔。


玄武門之變 一度讓新生的唐朝陷入混亂

由於當時的唐朝內部動盪,李世民直接放棄了抵抗的念頭。後來的天可汗,只能策馬出迎。在放肆的突厥人面前,強顏歡笑。

最終,依靠李家幾代人積累的涉外學識與李世民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次危機沒有演變成“靖康之恥”那樣的人間慘劇。但李世民的態度,也揭示了唐朝在當時並不具備反擊突厥人的實力。

不過,讓人咋舌的事情,還在後頭。僅僅過了四年,如日中天的東突厥汗國就被唐軍殲滅了。一場原本應當棋逢對手的好戲,最終卻以東突厥的幾無還手之力而落幕。


後來天可汗也有像突厥求饒的時候

野心勃勃的瞎折騰


強大的突厥騎兵

東突厥的慘敗當然包括了眾多因素。但一切的起點,都和突厥可汗的一次政治改革密切相關。這場充滿他個人野心的折騰,直接將東突厥汗國的國運葬送。

原來在突厥勢力起家時,統治模式相當的簡便。可汗之下的其他貴族,也都有相當大的權力。他們在各自的部族中,保留了自己原先的習慣法,不受可汗干涉。

中原皇帝在國內所擁有的生殺予奪的特權,在突厥可汗那兒只是夢寐以求的渴望。


正在進攻中原城池的突厥人

公元620年,頡利可汗繼位後不久,任用逃亡草原的漢人趙德言,

為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頡利希望藉此加強自己的權力,將保有自治權利的部落都徹底統一起來。

得到任命的趙德言,也是不辱使命。他將中原王朝的治天下手段,原封不動的搬到了草原上。由此,可汗給突厥人進行了一場強制“漢化改革”。

王庭粗暴的改變突厥人的舊俗,並用繁瑣、苛刻的政令去約束突厥部眾。這種有違傳統行為,很快就激起了突厥貴族們的強烈不滿。


為了自圓其說 影視劇中的趙德言被設計為唐朝派出的奸細

為了壓制不滿的突厥貴族,頡利可汗使出了一招古今中外集權者慣用的招數--招募客卿。

他開始大肆重用西域來的粟特人。希望這些在國內缺少根基的外人,成為他壓制本國貴族的利器。

可走南闖北的粟特人,早就身經百戰見的多了,頡利的算盤被他們一眼看穿。

這些粟特人在自己的中亞家鄉,就經常反抗企圖改土歸流的波斯君主,在心理層面就傾向於地方自治。所以對突厥各部落的境遇,非常同情。因而他們並不打算為頡利盡忠。

結果自作聰明的可汗,在施行了大費周章的改革後,並未能讓自己達到乾綱獨斷。他自己反而是失去了全國的人心,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回鶻人與粟特人 最後都背叛了東突厥

在兵臨長安的第二年,東突厥麾下的薛延陀、回紇等鐵勒諸部,眼見東突厥汗國因為政治改革而政局日益動盪,紛紛選擇了背叛。因為他們非常害怕改革的大刀,會砍到自己頭上。

頡利可汗派出了大軍前往討伐。但號稱10萬之眾的突厥人,離心離德,被5000回紇騎兵打的大敗而歸。薛延陀也連破突厥四部帥的軍隊,局勢急轉直下。

那些早已對可汗不滿的突厥族人,便在此刻紛紛四散離去。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恰在此時,東突厥又遭遇了嚴峻的雪災。

牛羊大量餓死,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但為了儘快穩固自己的草原霸主地位,頡利不顧百姓疾苦,對治下各部橫徵暴斂,希望重整軍力。

結果,本來就對君主頗有怨憤的突厥各部被此舉徹底激怒。

眾多部落的反叛愈演愈烈。那些原本臣服的契丹、奚等藩屬,更是大批逃亡唐朝。東突厥汗國也就在動亂中變得風雨飄搖。


草原雪災壓垮了東突厥汗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步步為營


突厥的內亂 讓李世民看到了復仇的希望

在東突厥焦頭爛額之際,唐太宗李世民卻忙於厲兵秣馬。

他甚至親自給士兵做教練,對於訓練優異計程車兵大加賞賜。這種行為,卻嚇的諸多文官紛紛勸諫皇帝:要注意安全,不要長期和攜帶兵器的普通士兵共處!

以戰功奪取天下的李世民,對這些建議頗為不屑,反問文官:帝王視四海為一家,怎麼能對自己的將士也加以猜忌呢?

看到皇帝如此重視士兵,全國上下自然上行下效,軍隊戰力有了不少的提高。


弓馬嫻熟的李世民 經常親自參與對士兵的訓練

在東突厥汗國動亂期間,曾有人多次建議李世民乘虛而入,趁火打劫。

但李世民都認為時機未到,打算等到突厥的內亂進一步惡化後,再出手干預。他一方面派人和東突厥貴族暗中接觸,在敵方內部廣佈眼線。一面派兵攻打東突厥在河套地區的附屬勢力梁師都,奪取了作為日後反攻突厥的前沿陣地。

在得知反叛突厥的各部打算推舉薛延陀部落首領夷男為首後,唐太宗派人暗中為其送去冊書,賜給他可汗的稱號。

原本還擔心自己勢單力薄的夷男,見得到了唐朝的支援,信心大增。在與唐朝結為軍事同盟後,就不斷對東突厥用兵。薛延陀也藉此建立了東至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北至呼倫湖的龐大汗國。勢力已經不在東突厥之下。


薛延陀迅速壯大為可以壓制東突厥的力量

到了公元630年,眼見東突厥在雪災和薛延陀的打擊下,日薄西山。大批難民投奔唐朝。那一年戶部統計,四方投降歸附的外族多達120多萬人。其中不少都是突厥或原屬於突厥的部落。

甚至連頡利可汗的侄兒突利,都開始和唐朝勾結,一門心思的要帶外人去揍自己的叔叔。

至此,李世民認為時機終於成熟,

開始調兵遣將,準備一洗當年渭水之盟的恥辱。唐朝此戰派出六路大君,合計十餘萬人,從不同方向向東突厥發起進攻。


準備出征境外的唐朝輕騎兵

東突厥的迅速覆滅


作為唐軍核心的具裝重騎兵

六位唐軍主帥中最有名的李靖,在次年正月,僅率3000騎兵就深入草原。一行人逼近突厥可汗所在的襄城,也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和林格爾。

此時的頡利可汗,由於和鐵勒諸部作戰的長期失敗,已經讓他失去了作為領袖的信心的勇氣。他堅信李靖絕不敢孤軍深入。

當他發現唐軍已尾隨其後,一日之內被多次嚇的魂不守舍。


唐朝以騎兵為主的軍隊 在草原上如魚得水

李靖又發動那些早已安插在突厥人中的間諜,勸降了頡利的親信康蘇密。讓他挾隋朝遺落草原的蕭皇后與隋煬帝之孫,投奔唐朝。

眼見受過自己重用的粟特人也背叛自己,頡利更加驚恐,趕緊率部向陰山撤退。結果在途中遭到另外兩路的唐軍的截擊,連敗兩場,潰不成軍。

帶著殘兵逃到陰山的頡利,自覺無力再戰,希望能和唐朝罷兵言和。但唐將李靖、李績卻跟著者到達突厥人營地,趁突厥人放下戒備時,再度出擊。

李靖的精騎1萬人,連夜奔襲陰山。突厥人毫無防備,一直到敵軍到達大營前7公里左右才發現險情。他們根本來不及備戰,只能坐等危機降臨。頡利率本部親信逃亡,其餘部眾則淪為李靖的俘虜。


考古發現的各種唐朝騎兵形象 其中也包括了粟特人

頡利接著打算往西奔逃。

結果李績早已提前率軍駐紮在突厥人的必經之路上。突厥人見無法透過,紛紛選擇了投降。頡利只能帶著為數不多的侍從,往西域方向逃竄。走到半路,他就被另一路唐將李道宗所俘。最終被送到長安,成了階下囚。

首領都敗的如此乾脆,其餘部眾更是不可能進行太多抵抗。隨著他們成批選擇投降唐朝,曾經如日中天的東突厥汗國,就此土崩瓦解。


發起衝鋒的唐軍騎兵

勝利折射出的內涵


對突厥人的大勝 成就了李世民的美名

可以說,在唐太宗決定對突厥用兵時,統一的東突厥汗國實際上已不存在。

從過程來看,唐軍的長距離出擊,不過是起了收拾殘局的作用。東突厥汗國的覆滅,與其說是唐朝武力征討所致,倒不如說是突厥內部矛盾衝突發展的必然。

當然,唐朝能夠迅速完成勝利,其本身也有不少出彩之處。

不同於後世的宋明兩朝,在進行大規模北伐時,經常對敵方的情報缺少足夠認知。唐朝在同東突厥的戰中,卻現出了驚人的情報蒐集能力和機部隊動力。

同宋金聯合滅遼前,長達2年多的搖擺不定相比。唐朝能夠快速和薛延陀建立聯盟,顯然是對草原上的政局變動,有著敏銳的嗅覺和準確的判斷。


唐朝的具裝騎兵 本身就是北朝時內亞軍事技術輸入的產物

唐朝對於突厥內容的滲透分化,則更讓人吃驚。

連頡利可汗本人身邊,都有唐朝佈置的間諜。整場戰爭中,唐軍處處佔得先機,將突厥人的一舉一動都握在手中。甚至連突厥人可能逃跑的路線,都有著非常準確的預判。

這種能力上的差距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同樣是軍事聯盟,大宋兩次聯盟都葬送了自己,而唐朝卻能為疆域最遼闊的中原王朝。因為兩者的起點在一開始就大不一樣。

唐朝的皇族從北朝起,就是鮮卑成分濃厚的內遷外番。他們的體系中包含了大量的鮮卑人、粟特人,甚至突厥人。有的基層軍官即便來自內遷後的2-3代,也在邊界內外都有著保持聯絡的親戚。而宋朝人則極力的打壓與切斷這些聯絡,最終將自己徹底致盲。

隨著東突厥汗國的滅亡,作為抗突主力的薛延陀就逐步成為了新一代的草原霸權。來不及馬放南山的唐軍,很快就迎來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