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高的孩子,身上大多有4種"怪癖",父母不理解也別扼殺
很多小時候看起來怪怪的孩子,長大後卻突然表現得極為聰慧,特別是在藝術、數學、天文等方面能夠達到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你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嗎?
可惜的是,不少有這樣表現的天才兒童,被不理解他們的父母強行去"糾正"、"治療",最終變成了普通人。
如果家裡有這樣的孩子,別急著覺得"怪",說不定是智商高的表現。
5歲不肯開口說話,看竹子看到吐血,這是天才兒童王陽明
生活在明代的王陽明身上有四個頭銜: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這樣傑出的人物,在幼年時期卻是一個"怪胎"。
出生後足足五年的時間,王陽明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可是開口就是長篇大論,比同齡的孩子都要聰明許多。
進入私塾讀書後,12歲的王陽明就不滿足先生教授的知識,他問先生:"天底下最重要的是什麼?"把先生都問的卡了殼。
後來的王陽明,還幹出一件更怪的事:他聽明代的大學者朱熹的觀點,要格物致知,對一件事物深入研究,就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王陽明想,既然如此,我只要好好鑽研一件事物,就一定能開悟。他對著院子裡的竹子看了足足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家人都認為王陽明瘋了。
第7天, 王陽明突然嘔出一口鮮血,他悟了——格物非物,而在於心。這就是"守仁格竹"的故事,王陽明也確實因此建立了"心學",成為了一代大師。
很多名人小時候都有過怪怪的時候,其實這是他們觀察、研究、思考時沉浸在自己內心世界中的表現。
"天才兒童"的四種怪癖,家長要了解
1.玩具再多也只玩其中一件
現在物質條件充足了,很多孩子都擁有不少玩具,但有的孩子卻很奇怪,不管父母買了多少花樣百出的玩具,最喜歡的始終是看起來平平無奇的那一樣。
這其實是孩子熱衷鑽研的表現,不把一件東西研究透徹,就提不起對另一件東西的興趣,這樣的孩子以後考慮問題會很透徹,也容易鑽研出成果。
2.常常"發呆",大人怎麼喊都沒反應
在路邊或是公園裡偶爾會看到蹲在地上很久也不動彈的孩子,大人怎麼喊也沒反應,根本就聽不到,走過去看,孩子只是在觀察來來回回爬動的螞蟻。
這讓不少父母覺得莫名其妙,缺乏耐心時還會強行打斷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破壞了孩子的觀察力。
孩子看起來在發呆時,視覺、聽覺、大腦並沒有停滯不動,而是陷入了更深層的思考之中,這是難能可貴的能力。
3.敏感愛哭,"傷春悲秋"
大部分孩子的心理發育是比較自我中心的,要逐漸在學習中感悟到同情心與同理心。
但有一部分右腦特別發達的孩子,從小就富有藝術感、表現的情緒化,看到他人哭泣會感到悲傷,聽到小兔被吃掉會難過流淚。
這不是孩子"嬌氣",是孩子情緒非常敏銳、感知能力非常突出,在藝術上非常具有天賦。
4.無敵的破壞慾,看到什麼都想拆
"拆家大王"你家有嗎?別的孩子玩玩具都是拿來反覆玩耍,他卻拿過來上手就拆了;
家裡的鬧鐘、手錶、風扇,凡是能撬開的物品都沒有逃過他的"魔爪",讓父母頭痛不已。
孩子不是故意要搞破壞,是好奇心非常旺盛、動手能力也很突出的表現。
多鼓勵、巧引導,教出"天才寶寶"
看到孩子的這四種"怪毛病",家長不要急於批評、否定,更不要給孩子貼上"怪人"、"調皮"的標籤,好好引導,說不定就是下一個王陽明。
1.不要輕易打斷孩子
當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時,是專注力最強的時刻,千萬不要破壞它。專注力是深入鑽研、沉心思考的珍貴能力,只有專注力強的人,邏輯思維才會豐富和發達。
2.引導孩子表達
當孩子的思考有了一定成果,或是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認識,要及時鼓勵和肯定,並引導孩子進行自主表達。
幫助孩子理順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思維過程,是對孩子最好的讚美,也是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的靈丹妙藥。
3.給孩子劃出"領地"
鼓勵和肯定孩子不代表放任孩子不守規矩。無論是在時間管理上,還是所有權的歸屬上,都可以給孩子劃出屬於他的"地盤"。
在這一段時間內無人打擾、在這些東西上可以隨便折騰,這有利於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清楚知道行為的邊界。
有時候,有些父母管理孩子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純粹為了讓自己更省力更輕鬆,最後破壞了孩子原本的天賦,還要責怪孩子不努力。請不要做這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