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家長會希望孩子都能夠走最好最正確的那條路,於是就會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來替孩子做選擇,但其實如果想要他們真正成人成才,就要從小事開始,逐漸讓孩子自己掌握選擇權。
選擇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是考驗一個人智力和能力的綜合能力,做選擇並不難,難的是選擇的過程,如果孩子從小就只會依賴別人幫自己做選擇或者替自己準備好一切。
那麼他們長大之後在面對更多更大的選擇時,就會猶豫不決,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失去了明確的目標,也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家長從小幫助孩子做出各種選擇,看似是為他們好,其實就是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權。人的一生要面臨很多選擇,小時候可能是站在林林總總的玩具面前,挑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上學之後,不小心打碎了花盆,可能面臨的選擇就是告訴老師坦白承認錯誤還是隱瞞不報裝作根本就不知道。
等到孩子大學畢業,在職業規劃上同樣需要面臨選擇,是要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挑戰看似辛苦但卻能增長不少經驗的工作,還是選擇薪資優渥可沒有什麼發展前景的職位。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路口做選擇,同樣的情景不同的人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這也為今後走的路奠定了基礎,每個人手中都握著失敗的種子也握著邁向成功的權利,其實沒有任何人和事能夠強迫自己走向成功或平庸,一切都看自己的選擇。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過上理想的生活,但是他們真的具備這樣的選擇能力嗎?是不是家長現在某些做法就是在剝奪他們的主動權?家長有的時候看似是在促使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其實是希望透過自己的掌控來讓孩子走上一條家長兒時希望走的路。
孩子如果沒有自主選擇權,表現出來的行為就不會令人滿意,穿什麼衣服家長決定,玩什麼玩具也讓家長拿主意,當遇到學習和生活難題的時候,不用他們說,家長第一個站出來要替他們解決。
孩子依賴自己能夠讓父母有存在感,他們年紀小但不代表事事都需要家長幫忙,孩子的選擇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父母刻意的訓練,沒有什麼“長大了懂事之後自然就會”這樣的道理。
一個人如果小時候基本的技能沒有得到訓練,長大了在這方面就會能力不足,當孩子對家長形成了依賴心理之後,即使他們已經畢業走出校園,未必再事事依賴父母,可他們也不會自己做主,而是會選擇身邊比較親近的人,同事,朋友,戀人讓他們替自己做出選擇。
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在思想和認識中對自己失去了做決定的自信,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承擔自己做選擇的後果。
所以孩子自我選擇能力需要從小開始培養,下面就來介紹3個方法來給父母進行參考。
1. 你能行
從小就要培養孩子“我能行”的自信,父母要有意識的給他們鼓勵和支援,告訴孩子“我相信你”。這樣無形中就會讓孩子認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責任,需要做好作對才能不辜負家長的期待。
就算在做選擇的時候遭遇到了困難,他也會在心中想到父母的支援,從而生出克服困難的勇氣。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信賴就是他們成長中最大的動力源泉,當自己的選擇得到了一個好結果的時候,內心產生的成就感是任何別人替自己做事都無法取代的。
2. 告知結果,選擇在自己
家長如果能夠提前預見這件事的幾種結果,可以告知孩子,但是不要替他們做決定,而是讓孩子自己選想要走哪條路。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觀念和判斷,並非家長所想的因為年紀小所以什麼都不懂。即使現在不懂也沒有關係,經歷這件事之後也能吸取不少經驗教訓,生活經驗不足做出錯誤的判斷很正常。
現在犯錯是可以理解也是必須要經歷的,身為家長不應該為了避免孩子犯錯,就強迫他們去做自己根本不理解也不想要做的事,而是告知孩子這樣做的後果,如果他們執意要去做,那就讓他們嘗試。
比如說孩子去商場非要一款很貴的小汽車,執意不肯走,家長就可以跟他們這樣說:“每個月買玩具的錢是固定的,這個小汽車很貴,不是不能買,一旦買了這個汽車的話,你這個月和下個月都不能再買玩具了,或者想要下個月還能買玩具,那這個月的零食錢就沒有了。如果你能接受這個結果,那就買。”
讓孩子自己思考買了這個小汽車之後的代價是什麼,這就是做選擇的衡量過程。不需要干涉孩子做出的決定,只要他想清楚了,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就可以。
孩子做決定家長沒有權利干涉,但父母能做的是幫助他們分析事情的利弊,這有助於他們更加理性的思考。
3. 提供及時幫助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不等於鼓勵他們盲目做事,而是要讓孩子在掌握了事情發展趨勢的情況下再去做。所以在孩子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們瞭解和熟悉各種選項。這就有助於孩子做出科學的選擇。
孩子做選擇難免會有錯誤的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在一旁冷嘲熱諷說“你看當初不聽我的,現在結果成這樣了吧。”而是要為他們提供及時的幫助。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自主力,家長把關的尺度要隨著年齡而有變化。要儘可能的創造機會,提升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