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羲之書法有哪些特徵 王羲之介紹及其相關作品

東晉王羲之書法有哪些特徵,王羲之介紹及其相關作品。王羲之的書法同他那本就是書法大家的王氏家族分不開,他先是像自己的父親王曠學習。好學的他還將父親視為家傳之寶的《筆論》偷取自己研習。後來又師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在衛夫人那裡王羲之不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形成了一種媚妍之風。

王羲之

不過王羲之從衛夫人那裡學到除了書法,還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處世之道。所以王羲之才會不滿足於現狀。心懷大志遍訪名勝古蹟,透過觀摩前代書法名家李斯、鍾繇、張芝等人的書法篆刻,王羲之博採眾長,歸納創造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風格。

王羲之一改秦漢時期的書法只重視實用的風格,他在一種歷史的層面之上,在書法史上開拓出了以個廣袤而雄闊的新天地。王羲之見鍾家的飛鳥高遠之勢的書法,自己則是翻直為曲,筆法內抵。他學張芝的書法之後,又改其狂放為曼舞,進而折衷。因而沒有照畫葫蘆的王羲之在將前人的長處融入到自己的行草之中後,又以不同於前人的筆法,創造出東晉之時最為完美的體態。

王羲之的書法字字彷彿天成,其中的結構變化和筆法的轉換都後人稱道,雖然是有著獨到的匠心,但是沒有矯揉造作。成文的字型筋骨深厚,剛柔相濟,點畫之間是簡潔凝練。古時孔夫子推崇做人做到文質彬彬才是最佳,而王羲之的書法就是文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彬彬正好。

王羲之真跡

王羲之,字逸少,是兩晉之際著名的書法大家。少時的王羲之拜女書法家衛夫人為師,後又受到同樣精通書法的書法王敦的指導。天生聰穎,不滿足於取得的成就的王羲之又遍訪古蹟,學習諸如李斯、張芝這樣的前人大家,後融會貫通並開創了書法界的新天地,為歷代書苑模仿。

王羲之書

“書聖”王羲之,在唐太宗的推崇下身價又一次拔高,他的真跡作品無不為世人千方百計想要得到的瑰寶。奈何王羲之的年代距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所以目前沒有發現流傳下來的王羲之真跡。就連其作品的臨摹本也是極為稀少,所以現在只要是臨摹本也是極為珍貴的。

二十世紀初,溥儀曾將王羲之的《乾嘔帖》帶到了東北,後來因為戰火的原因,流落到民間。到了七十年代的文革時期,劉光啟在堆積如山的廢紙堆中無意間發現了一卷黑黃色的字帖。他將其翻開來查閱,看到了“乾嘔轉劇,食不可強”的字樣,後又看到署名竟然是“王羲之”三個字。有過多年書畫鑑定經驗的劉光啟立刻認出這是王羲之《乾嘔帖》的臨摹本,這讓他大為激動,終於找到了流失多年的國寶!

雖然現今看到的要麼是王羲之的臨摹本,要麼就是刻本。不過據史書記載王羲之最為出名的行書《蘭亭序》在經過多年的流失後被唐太宗李世民獲得,後它隨李世民被葬入昭陵。雖然這在學界中存在很大的爭議,也只有等到考古發掘的那一天,才會知曉這王羲之唯一真跡是否存在的答案了。

王羲之行書

中國的漢字是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變化,才演變形成了後來的字型形態。在秦漢之前主要是以篆書系統的象形字型,彼時的書法較為單一,基本上就是正書。而在兩漢之際,篆書被隸書取代,之後又從隸書衍生出楷書,再從楷書的基礎上衍生出草書和行書。

王羲之行書

在行書中,用筆要比楷書和草書複雜的多,它即有點畫,也有轉折,在藏露之間靈活多變。所以能夠寫好行書,是極具功底的。王羲之行書的用筆變化就十分豐富,運筆之事瀟灑飄逸。在書法著作《書議》中是這麼評價王羲之行書的,“筆跡遒潤,獨善一家之美”,還誇讚其“風神蓋代”。極為喜愛推崇王羲之的唐太宗李世民,稱其“煙菲霧結,狀若斷而還連”,氣勢就像那棲居雄樹上的鳳凰,盤踞深潭中的游龍雄奇而又不失典雅。

在王羲之的行書中,僅以橫畫來講,就有順鋒、逆鋒、上折、下折之分。他的捺撇有長有短,有直有斜,可謂是盡顯變化。最能展現,可以說是王羲之行書功力淋漓盡致被髮揮出來的就屬“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集序》了。該序是王羲之趁著酒性之餘,隨性而發順勢寫出來的曠世奇書。即便是王羲之本人,日後也無法刻意寫出這樣的佳作出來餓了。《蘭亭序》真跡被王家後人當作傳家寶傳承了近兩百年之後,幾度流失在外。知道李世民花重金將其從智果處購回,被其視作珍寶。現今的《蘭亭序》臨摹本就是從唐太宗那裡傳下來的。至於真跡本身,據說是隨李世民一起被葬在了昭陵內。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字逸少,是兩晉時期琅琊郡臨沂人,因為永嘉之亂的原因移居到當時的會稽山陰。王羲之出生在名門望族,王家在當時可以說能同晉室皇族平起平坐。王羲之除了身份顯赫之外,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也是常人不能及的,他師從多位益師,所以能夠集眾家之長。王羲之精通各種字型書法,楷書、行書、草書皆在他擅長的範圍之內。

十七帖

都知道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天下行書中的第一,而他的《十七帖》其實也是中國書法裡草書 的一大典範,是執牛耳之作。因為作品的開頭以“十七”兩字起始,所以得名《十七帖》。因為王羲之所在的年代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十七帖》沒有真跡流傳下來,現今看到的是它的刻本,不過已經相當珍貴了。

唐朝張彥遠寫過一本《法書要錄》,這本書詳細記載了唐朝初年《十七帖》的詳細情況。當時的真跡總共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個字,長有一丈二尺,大約有三米二之長。而《十七帖》並不是王羲之一時完成的,是他在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中這十四年間完成的,是彙集了二十七張帖而成的。《十七帖》本身是書信體,當年王羲之寫給他在益州擔任刺史的朋友周撫的。所以說該帖不僅是書法中的瑰寶,也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其書法發展的重要歷史資料。

《十七帖》的草書風格就像王羲之整個書法的風格一樣,典雅沖和,不過於激厲,不像一般草書那樣的狂放怪怒,這是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平正中。

王羲之草書訣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它結構簡單。筆畫連綿。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因為草書在書法藝術中以最具有韻味的抽象形式,表現了最生動的意象和境界,在狂亂中覺得優美。今天我們來欣賞的是今草的那種不拘章法,筆勢流暢的王羲之的《王羲之草書訣》。

王羲之草書訣拓印節選

《王羲之草書訣》又叫《右軍草法至寶》。草訣歌是一種歌訣,也是應用文的一種,但又不是詩歌。它卻嚴格遵守了近體詩的格律,平仄合律,對仗滿篇。《王羲之草書訣》全文106聯,除了首位兩聯外,一律使用了對仗。在詩壇上眾所周知,詩律是起於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的,是由沈約提出的一種新的詩體“永明體”,它是根據周顒在受印度佛經轉讀和梵文音韻的啟迪上所發現的漢字平、上、去、入,四聲而提出來的,直到到唐初才趨於成熟。但是《草書訣》的作者王羲之已經把詩律運用的十分到家,實在是非常難得。

《王羲之草書訣》的問世絕對不是什麼偶然。楷書在唐代的時候己經達到了頂峰,宋代的書家只好轉而謀求在行書、草書上希望能有所建樹,大力提倡研究法帖的源流優劣和書跡的真假,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行書和草書便得到充分的研究。《草書訣》應該是因為這一背景產生後的產物。

《草訣歌》可以稱的上是學習“王羲之草法”的至寶。它不但具有書法中的藝術美還有著和詩的韻律之美,而且內容十分精闢,僅僅是用一千餘字,就把常用的幾百個字的草法說的是明明白白。由於歌訣同字帖緊密結合,在閱讀的時候,彷彿這位良師就像是在身旁一般,一邊傳授口訣,一邊揮毫示範;待背熟後,在腦海中就好像有了一部極易翻檢的草書字典。《草訣歌》的作者不僅是詩家、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02 字。

轉載請註明: 東晉王羲之書法有哪些特徵 王羲之介紹及其相關作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