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慘敗,真的是因為分兵所致嗎?

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開啟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明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戰役暴發,結果明軍慘敗而歸,努爾哈赤統帥的後金佔據主動權。此戰役在歷史上意義重大,稱得上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薩爾滸之戰,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慘敗,真的是因為分兵所致嗎?

對於薩爾滸之戰的失敗,許多人是將其歸咎於楊鎬分兵。當時明軍採取的是兵分四路,合而進之的策略。結果被努爾哈赤“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核心戰術所破解。明軍的兵力分散,給了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機會。

但事實上,分兵這個戰術是沒錯的。因為明軍多步兵,多輜重,騾車馬匹極大的制約的部隊的靈活性。根據戰後的傷亡統計來看,明軍的輜重部隊,亦是非常龐大。

陣失馬、騾、駝二萬八千六百餘匹……

相對而言,後金軍隊則要靈活得多,而且他們處於守方,佔據地利優勢。如若合兵進之,後金軍隊完全可以就只需要盯著你這一路明軍打就行了,不管是沿途設伏,還是背後襲擾。漁獵山林的女真人絕對能夠給明軍造成巨大的殺傷。甚至於正面硬剛,明軍也不一定能佔上風。

首先明軍所謂的總實力優勢不明顯。

薩爾滸之戰,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慘敗,真的是因為分兵所致嗎?

關於明軍的兵力,歷史上說法很多。有諸如明軍十三萬,後金六萬,或者明軍二十萬,後金六萬的說法。甚至於還有皇太極三十人大破明軍四十萬的神蹟。

“薩爾滸之戰,太宗以三十精騎敗明兵四十萬,載在琅書。”

不知道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當時明軍的參戰總兵力頂多也就八九萬。

《三朝遼事實錄》有明確記載:主客兵共計八萬八千五百三十餘

當然,如果僅僅這麼一條,未免有孤證之嫌疑。旁引以下當時兵部尚書黃嘉善的奏疏:

今合薊鎮援兵僅三萬有餘,選調宣大山西延寧甘固七鎮兵馬一萬六千,薊鎮各營路兵丁數千,及遼鎮招募新兵貳萬,通共未滿八萬,將來分派數路,不免氣勢單薄,今劉綎議調各土司馬步兵丁通計二萬有奇”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資料:“未滿八萬”和“二萬有奇”,估計差不多能有十萬。但這些兵馬,裡面的土司軍隊只是議調,由於時間太緊,最終其實只來了七千人。

如果再加上朝鮮和海西女真的盟軍,那差不多能有十來萬。而後金軍隊則是六萬,這個資料沒多大爭議。因為就當時的後金國力來說,能拉出六萬人已經很不錯了。

薩爾滸之戰,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慘敗,真的是因為分兵所致嗎?

如此一看,明軍佔據絕對的數量優勢。

但明軍數量雖多,質量卻堪憂。根據兵部尚書黃嘉善的奏疏來看,這些明軍裡面,有兩萬是招募的新兵,有多少戰鬥力,真不敢保證。

還有七千多是西邊兒調來的土司兵馬。他們的戰鬥力估計也夠嗆。此外西邊兒調來的那些客兵,也不如人意。主將楊鎬曾上書吐槽過,這些客兵羸弱不堪。

“西來所調兵馬,僅有馬林所統系是挑選,餘皆尪羸不堪,且有未出關者。”

正兒八經有經驗的,也就原本遼鎮的老兵,他們有多少人呢?按照黃嘉善的說法,當時遼鎮全額兵馬也就是六萬,除去守城的,也就能擠出來兩萬餘。這些人如果加上薊鎮援兵,不到四萬人。

遼東全鎮額兵不過六萬,除城堡驛站差撥外,實在僅貳萬餘人,各有防守之責,今合薊鎮援兵僅三萬有餘

換句話說,明軍中真正能打的,其實也就這四萬人。

他們面對後金軍隊有優勢嗎?估計很難。

薩爾滸之戰,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慘敗,真的是因為分兵所致嗎?

因為後金軍隊與原來明軍面對的蒙古人不一樣,他們並不是一味的騎兵襲擾戰術。遼東山林密佈,並不像蒙古那邊的一片坦途。所以後金軍隊是步騎混編,玩兒的是正面衝殺。

戰鬥時,穿戴重甲的步騎兵衝鋒在前;穿短甲的弓箭手在後掩護;最精銳的禁衛騎兵“巴牙喇”作為總預備隊,隨時接應。

這就意味著,明軍如果採取抱團進攻的方式,必定會與後金軍隊產生一個正面的碰撞。或許能贏,但絕對是慘剩。這不是明軍想要的戰鬥,他們的戰略目標乃是後金都城赫圖阿拉,最大限度地摧毀後金地政治中心,或者說那裡才是明軍理想地決戰之地,畢其功於一役,將努爾哈赤殲滅在老巢,完成事實上地滅國。

這也是楊鎬採取“分進合擊”戰術地原因。分進合擊這種戰術在軍事應用上很常見。其本質就是利用地利在多個方向上進行有效機動,然後在會戰地域合力對敵軍實施多面攻擊。

其既可以有效地分散牽制敵人,也可以緩解己方地後勤壓力。因為資訊不發達,指揮通訊手段有限,像這種長距離奔襲,對於後勤補給是一項很大的考驗,單位地理區域的補給輸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組織大規模進攻時,古人往往習慣把大軍分開,以分擔指揮、後勤的壓力。

當然,其最核心地優勢就是多路出擊,讓敵人應接不暇。因為明軍兵力本就優勢,其分兵之後,雖然區域性劣勢,但有著一定的抵抗力和威脅性。後金軍隊正常情況下是無法僅僅靠一路大軍就來操作地。

畢竟後金不是蒙古,他們那麼多靈活機動地騎兵,而且明軍地戰線拉扯較長。後金如果一路去,很難做到在消滅一路明軍後,還能快速轉戰回防,甚至於各個擊破。最理想也是最常見地一個情況就是後金軍隊被一路明軍牽扯,然後其他各路明軍繼續戰略合圍,從而完成目標。

咱不妨舉個例子,東晉末年,南朝大將劉裕北伐,在滅後秦之戰中,兵分六路,其中有三路打到關中外圍。後秦大軍選擇集中兵力,分兩路重拳出擊。結果被晉軍拖住,第三路則趁機猛攻長安。後秦軍隊不得不放棄進攻,回兵防守。而這邊晉軍則乘勢追擊。最終大勝。

薩爾滸之戰,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慘敗,真的是因為分兵所致嗎?

薩爾滸之戰地理想情況其實也就是這樣一個結果。

至於分兵抵抗,那更是明軍想見到的。本來後金就兵力劣勢,這種劣勢在人越少地時候,差距越大。如果努爾哈赤針對性分兵,拿結果便是各路報捷,各個擊破。

那麼為什麼輸了呢?

主要是實際操作出了問題,就跟咱們做數學題一樣。方法思路對了,但中間地計算錯了,那得到的肯定還是錯誤答案。

分進合擊這個戰術優點很突出,但是缺點也很明顯,一個是兵力分散,一個是指揮協同困難。所以其需要各路軍隊完美地配合,嚴格地按照計劃步驟來。

但是明軍這兒偏偏有些人,就喜歡搞事情,這個人便是西路軍總兵杜松。本來按照計劃,雖然各自分兵,但大勢上還是有著一個呼應聯絡。後金軍隊不管打誰,短時間內相應地友軍會給予一定地支援。只要將後金軍一拖住,這邊再進逼赫圖阿拉,後金便是進退兩難的地步。

但是杜松過於輕敵,貪功冒進,冒雪急行,脫離了陣型,結果被努爾哈赤逮住了機會,僅僅一天,便被全殲。之後努爾哈赤又轉戰北路,又是一場勝利。兩路主力被破,明軍大勢已去,只得接受失敗。

當然了,這裡面還有許多運氣成分。比如杜松被亂箭射死,早早的就掛了導致北路軍群龍無首,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禦。否則三萬主力明軍,努爾哈赤想要短時間吃下,估計有點困難。

薩爾滸之戰,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慘敗,真的是因為分兵所致嗎?

再比如明朝劉綎所率的東路軍,其實正常情況下,已經是能到赫圖阿拉了,但山路崎嶇,行動不便,導致大軍耽擱了不少時間。不然努爾哈赤估計不能又充足的時間來對付北路軍。

其實這一點也不能算是客觀原因,準確來講劉綎應該是被楊鎬給算計了。二人早年有隙,所以在計劃上,楊鎬東了手腳。東路軍的路線偏遠崎嶇不說,其實力也是四路最弱,兵微將寡,裝備陋劣。

可偏偏是這一路,打得最為英勇劉綎帶著土司馬步兵一馬當先,最終戰死沙場。而後有著戚家軍血脈的南軍部隊則和朝鮮軍隊,則用狼銑長矛和火槍長炮,給予後金軍隊以重大殺傷。

此外,杜松冒進敗亡的背後,還暴露出許多問題。比如說咱們前面提到的指揮協同,原本分兵之後,資訊傳遞就困難。在古代,這種時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斥候,也就是偵察兵,負責查探敵人動向,第一時間回報,以便己方做出反應。

但明軍這方面,做得簡直太差了。杜松被殲滅後,北路軍才得到訊息,根本無法前去支援。並且由於主力被殲,導致自己也身處險境,只能是被動防守,最終被後金軍隊吃掉。

而更遠一點的東路軍,西路和北路兩路大軍都被殲滅了,他居然一點不知情,還埋著頭按計劃前進。結果被後金軍隊迎頭趕上,一棒敲回了老家。

此外,作為機動兵力,或者說預備隊的南路軍,在瀋陽無動於衷,出了主將的猶豫不決之外,情報的缺失估計也是原因之一。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前面講的,明軍真的是不能打,戰鬥力趕後金軍隊差遠了。這不僅僅是新兵弱兵的原因,還有裝備。由於沒錢,明朝後期長期武備廢弛,明軍的身上的防護甲冑還不如朝鮮,更不要說後金軍隊了。明軍盔甲大都只是保護胸背,其他部位並無保護。

薩爾滸之戰,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慘敗,真的是因為分兵所致嗎?

所以常常會被女真弓箭手“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

然後再武器方面,明軍所謂的火器優勢,其實用處不大。比如制式裝備三眼銃,穩定性差不說,主要是射程太短,沒弓箭來得有威脅性。

總結來說,明軍就是純武力太差,玩戰術又瞎玩兒,肯定要輸啊。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著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94 字。

轉載請註明: 薩爾滸之戰,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慘敗,真的是因為分兵所致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