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登頂”五大疑問:為何選擇凌晨出發衝頂?凌晨的雪不粘腳

“珠峰登頂”五大疑問:為何選擇凌晨出發衝頂?凌晨的雪不粘腳

“珠峰登頂”五大疑問:為何選擇凌晨出發衝頂?凌晨的雪不粘腳

“珠峰登頂”五大疑問:為何選擇凌晨出發衝頂?凌晨的雪不粘腳

60年前,中國人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45年前的5月27日,中國人首次將覘標帶至峰頂,測得高度8848.13米。2005年,中國再測珠峰,其巖面高度為8844.43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曾對珠峰進行過6次測繪和科考。

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員成功登頂測量。這一成功背後,凝結著新時代測繪、登山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彰顯了不同凡響的精神價值。

珠峰,地球之巔,其高程測量一直是人類認識地球的關鍵之一。歷史上,多個國家的探險者和測繪工作者都曾為準確測量珠峰高程貢獻過力量。我國測量登山隊員再攀珠峰,用更為先進的綜合現代大地測量技術測量,必將重新整理人類認識世界的高度。

登頂過程

珠峰大本營

海拔5200米

含氧量約為平原的一半

距離珠峰峰頂的直線距離為18千米

中間營地

海拔5800米

位於東絨布冰川的冰川礫石上面

登山隊員一般在此度過離開大本營的第一個夜晚

前進營地

海拔6500米

這裡氧氣含量稀少,高原反應明顯強烈

前進營地是犛牛能到達的最高高度,從這裡開始,往上攀登只能完全依靠人力

北坳大冰壁(危險點)

海拔6600-7000米

厚度100多米的冰壁經常會發生崩塌,需要藉助工具才能透過,對於登山者來說,真正的考驗才開始

一號營地

海拔7028米

是一個非常狹窄的冰雪坳地,高空風襲擾強烈

大風口(危險點)

海拔7500米

一條狹窄的地形通道,是攀登珠峰的必經之路

由於“狹管效應”風速會經常加快,最大可達12級,很容易造成人體大面積凍傷

二號營地

海拔7790米

大部分人會在此開始吸氧,這裡有搭在懸崖上的帳篷,不時會被飄來的雲海淹沒

三號營地

海拔8300米

在傾斜角約30度到45度的碎石岩石上,珠峰的第一、二、三階梯隱約可見

從海拔8300米到峰頂不過500米高差,但需要耗時9個小時

第一階梯

海拔8500米左右

此後,攀登路線不再沿著山脊方向,而是略偏西,有三個階梯需要透過

第二階梯(危險點)

海拔8650-8700米

一個5米多高、垂直光滑的岩石牆,陡峭狹窄

第三階梯

海拔8800米左右

“8800米橫切”路段是登頂前的最後一個難點,狹窄的落腳位置,萬丈深淵的珠峰北壁,高空風的襲擾,稍有不慎就會滑落

珠峰峰頂

約18平方米的緩坡平臺,隊員在峰頂停留了150分鐘,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新紀錄

5月27日凌晨2時10分,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的8名攻頂隊員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向峰頂挺近。上午11時,隊員們成功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500多米的高度,他們攀登了近9個小時。

克服困難三次向峰頂發起突擊

測量隊員登頂後,在峰頂樹立起測量覘標,使用GNSS接收機透過北斗衛星進行高精度定位測量,使用雪深雷達探測儀探測了峰頂雪深,並使用重力儀進行了重力測量。這是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重力測量,這將有利於大地水準面最佳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並獲取寶貴的科學資料。

據瞭解,2020珠峰高程測量實施以來,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在珠峰及周邊地區開展了水準測量、絕對重力測量、重力加密測量、GNSS測量和天文測量等工作,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還開展了航空重力測量。登頂測量和交會測量的成功完成,為本次珠峰測量任務的外業測量工作畫下了圓滿的句號。峰頂測量完成後,將對觀測資料進行聯合處理,才能獲得珠峰高程最終資料。

本次登頂測量一波三折,5月6日,測量登山隊第一次出征衝頂,但由於北坳冰壁有流雪風險而下撤;5月16日,測量登山隊第二次向頂峰發起突擊,但受氣旋風暴“安攀”的影響,7790米以上區域積雪過深,不得不再次下撤。5月24日,測量登山隊再次從6500米營地出發,第三次向頂峰發起突擊,克服了大風、降雪等障礙,一舉取得成功。

“珠峰登頂”五大疑問:為何選擇凌晨出發衝頂?凌晨的雪不粘腳

兩個月左右計算出珠峰新“身高”

2020珠峰高程測量資料計算工作由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資料處理中心承擔,待整個外業測量資料交接後,資料處理工作人員將全力以赴,透過兩個月左右時間計算出珠峰高程初步結果。自然資源部資料中心主任郭春喜說,相比於2005年,此次珠峰高程測量的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更強,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採用我國自行研製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獲取的衛星觀測數量大幅度增加,僅北斗就有20多顆星,將進一步提高珠峰高程測量的精度與可靠性。首次在珠峰地區開展航空重力測量,填補了重力空白區,透過實現航空重力與陸地重力資料融合,將大大提高珠峰地區重力場的精度。”

郭春喜介紹,此次珠峰高程測量,還首次將重力測量由2005年的7790米推進到珠峰峰頂,測量到的這些資料將提升資料精度及相關計算的可靠性。採用了科學先進的似大地水準面精化理論技術,將大幅度提升珠峰地區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的精度。採用了大量自主研發的資料處理軟體,基於雲計算等先進技術和計算,確保了珠峰高程資料處理工作的高效、精準和可靠。 華商報記者 卿榮波

5大疑問

1.為何選擇凌晨出發衝頂?

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介紹,一般來說,登山者13點必須開始返回,因為下午風大,特別危險。另外,凌晨的雪不粘腳,隊員們穿著4斤重的靴子,如果雪再粘在上面其實是危險的,最後登頂後測量還需要時間,所以得在凌晨出發。

2.隊員會在山頂做哪些工作?

黨亞民介紹,隊員們登頂後,會在山頂待150分鐘,主要是考慮到人在峰頂的承受能力。登山隊員在登頂後需要做三項工作:第一,要把覘標立起來,讓在海拔5000到6000米的測繪隊員可以瞄準覘標進行交匯測量;第二,要做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就是衛星定位接收機測量峰頂的位置和高層;第三,要用雪深雷達測量頂峰雪深。

3.此次登峰測量與以往有哪些不同?

黨亞民表示,以往珠峰測量,所有的觀測資料都要靠峰頂的登山隊員和測量隊員拿回來。此次,利用已經架在6000多米高的5G裝置,可以實時將資料傳到資料中心,第一時間對資料進行分析,提高了可靠性。另外,在測量結束後,測量儀器可以在山上多停留一會兒,後續還會繼續透過5G往下傳輸資料,觀測的資料更多,精準度更高。

4.為什麼不坐直升機上山?

黨亞民介紹,衛星遙感精度不夠,也只能測得雪面高度,如果沒有人工到達峰頂,就沒有雪深的測量;此外,峰頂空間較小,直升機無法降落,螺旋槳引起的風還可能引發冰雪崩塌。

5.為什麼總是5月登珠峰?

根據多年的氣象資料積累,珠穆朗瑪峰每年5月是風季和雨季交替的短暫時間,風雪較少,才有適合攀登珠峰的天氣“視窗期”,所有的攀登者都集中在這個時間段登頂,這也是為什麼2019年在尼泊爾珠峰南坡攀登時會出現“堵車”。 本組稿件除署名外綜合新華社、央視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 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12 字。

轉載請註明: “珠峰登頂”五大疑問:為何選擇凌晨出發衝頂?凌晨的雪不粘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