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到一位媽媽的電話,30分鐘的通話,全程在抱怨孩子,從成績不好到不愛運動,再到不做家務、不聽話,在這位媽媽的口中,那個孩子似乎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
我試著跟她說:“孩子很有責任感,佈置給他的任務會立馬完成。”孩子媽媽卻說,那是他怕老師訓他,才去做的。
我又試著跟她說:“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很好,常常能舉一反三,從一件事聯想到很多相關的事情。”
孩子媽媽卻說,那是沒有定性,他的邏輯思維那麼差,想事情沒有條理,怎麼學好數學。
最後,我不放棄地跟她說:“孩子的興趣非常廣泛,愛畫畫,愛唱歌。”
孩子媽媽直接反駁我,那是不務正業,畫畫和唱歌又不能幫他上高中,成績提不上去,什麼都白搭……
上面的這些場景是不是有些眼熟?
因為它就發生在我們千千萬萬的家庭之中,無論孩子做什麼,得到的都是父母的挑剔和不滿。
說起來,最認可孩子的人,不應該是父母嗎?
孩子畢竟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父母一生的希望,不認可孩子,是不是也不認可自己呢?
認可還是挑剔,也許一句話就能影響一生,一個動作就能決定一輩子。
最近《嚮往的生活4》開播了,熱度依然不減當年。
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宋丹丹帶兒子巴圖做客節目,本來美好的田園生活,徹底變成了宋丹丹吐槽兒子的現場,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巴圖的不快和尷尬,但又無能為力。
當大華爬起來給大家做早餐,受到了大家的誇讚時,而宋丹丹卻話鋒一轉開始批評巴圖:我生了一個廢物,你看看人家,還嚷著要“換兒子”。
早餐後,巴圖搭雞窩,而宋丹丹一直在旁邊吐槽兒子自小什麼都不會幹,原本想鼓勵孩子的話語,出口卻變了味兒。
還跟旁邊吐槽巴圖小時候的囧事,巴圖的臉色明顯難看了。而宋丹丹卻根本沒意識到,繼續吐槽,最終巴圖轉身走了。
有沒有“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的感覺。
紀伯倫曾經說過:你的孩子因你而來,但並不屬於你。
當孩子年幼時,三觀尚未成型,需要父母的不斷引導,才能避免走上歪路,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三觀逐漸健全,已經能夠去判斷一件事的優劣。
一個人的好壞,父母還在不斷干涉挑剔的話,很可能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而低自尊的孩子經常從負面的角度評價自己的行為。
明明獲得了競賽的一等獎,卻擔心下一次拿不了獎項怎麼辦?
明明智商很高,卻對自己的學習成績缺乏自信;
明明已經做得很好了,卻總覺得自己哪個地方做得不到位。
每天焦慮地生活,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成為每天的必需,缺少幸福感和活力成為低自尊者的常態。
微博上有個點贊非常高的評論:“我這輩子聽過的最難聽的話,捱過最狠的打,都來自爸媽。”
一個孩子眼中有多少光,心中有多少愛,取決於他獲得了多少光和愛。
熱播電視劇《小歡喜》曾經引起大家的熱議,劇中媽媽訓斥孩子的每句話,都“耳熟能詳”。
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媽媽們都能從中挑出各種毛病。一句“我都是為你好”徹底“綁架”了孩子的未來。
不顧孩子的夢想,硬要將其改為高考考700分以上;
為了方便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在面對客廳的一面裝上玻璃牆;
擔心課外活動耽誤孩子學習,堅決取消孩子去航天館做解說的機會;
孩子考年級第二,得到的不是表揚,而是訓斥。
因為英子的媽媽在心中給英子固化了一個形象,那就是站在泰山之巔,俯視一切。英子應該成為最好的那一個,無論哪個方面。
她無法接受英子的真實模樣,希望英子成為他眼中理想的樣子,這種窒息的360度無死角的愛太過壓抑,對英子過高的期待,是媽媽挑剔英子的原因之一。
而挑剔的父母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挑剔,他們只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做,而這一切大都源於父母內心的不安全感。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曾經提到過一個概念:負性關注。
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父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未來,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和報復不自覺地轉嫁到孩子身上。
在這些父母眼中,孩子只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他們小時候對未來的擔憂,對世界的不安全感,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英子的媽媽宋倩如是,朱雨辰的媽媽亦如是。
前段時間,田亮在微博曬出了森碟12歲生日的場景,當年“風一樣的女子”如今已然成為了大姑娘,美麗、青春,富有活力。
6歲時,當森碟提出想學畫畫時,田亮就帶女兒去學了;
後來,森碟又對音樂感興趣,田亮帶她到錄音棚讓專業的調音師進行指點;
森碟學拉小提琴,田亮甘願當琴架陪練。
除此之外,優秀的森碟可以獨立完成英語書的閱讀,不僅會滑輪滑、滑板,還會打籃球、拉小提琴,做手工,打排球等等,妥妥的全能型人才。
從中可以看出,田亮在面對孩子的諸多愛好和興趣時,並沒有強迫,而是帶孩子去嘗試,確定自己喜歡什麼,引導孩子決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由民主的教育,培養出了元氣滿滿的森碟。
為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夠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但與其挑剔、打壓,不如給與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在不斷提升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父母的挑剔和否定中,會慢慢陷入自我認知的錯誤中,漸漸懷疑並否定自己,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一句肯定,對孩子來說,那是最珍貴的禮物。
父母們費盡心血養育孩子,無非是希望孩子可以幸福一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認可還是挑剔,一念之間,兩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