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資訊,我國將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而這距離上一次增加藝術類學科門類的重大調整已過去8年。
比起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這13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類顯得與眾不同,像是打通了所有學科之間的“牆壁”。
積體電路等交叉學科將出爐
為什麼學科交叉獲得如此重視?南京大學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辦公室主任陸現彩教授告訴記者,已有學科的分化和融合是學科發展的趨勢,也是新學科的生長點。“南大以基礎學科見長,上個世紀70年代末,比如計算機等學科從數學系分化而出,之後電子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從物理學科生長而出,南京大學曾一度建有50多個一級學科,學科體量位居全國前列。”
最近幾十年來,科學上的突破和創新越來越依賴於交叉學科,據學者統計,從諾貝爾獎結果來看,最近25年交叉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07%)。比如積體電路專業就涵蓋了工科和理科多門專業知識,相關人才培養也需要高校各相關學科之間的有效協同。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聖教授認為,此次設立交叉學科門類,是對高校知識生產方式和未來人才培養模式上的一種政策引領。“過去細化的學科分類、按部就班的培養方式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人才的培養目標和過程都是‘一目瞭然’的。但對於當下社會來說,過於細化的學科分類、單一學科培養方式,已經與科技發展,社會人才需求等相脫節。”
操太聖告訴記者,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尖端、前沿的研究越需要突破單一學科的限制,而基於交叉學科的思維和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而交叉學科相對於過往邊界劃分明確的單一學科而言,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理論基礎和視角,更容易產生創造性成果。
記者諮詢各高校瞭解到,除了國家擬設於交叉學科之下的積體電路,包括人工智慧、資料科學等多個學科都正在列入到不少高校交叉學科的設定規劃當中,交叉學科將有望成為未來新興科技的“集中地”。
提前佈局,學科交叉早成潮流
在未增設交叉學科之前,在高校中“學科交叉”早已經成為潮流,記者瞭解到,各高校多學科交叉和多領域協同研究的趨勢愈加明顯。
南京大學基於學科前沿、國家急需、南大特色三個維度進行了很多學科交叉性的佈局。“比如面對前沿產業技術領域,我們成立南京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化學和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等交叉學科的研究院;面對國家急需的領域,我們成立了海疆與海洋安全方向的交叉學科方向,提前佈局了應急管理方面的二級學科。”陸現彩說。
不少高校根據自己的主體學科和優勢特色學科選擇了學科交叉方向,面向社會需要深入推進學科專業的調整。
為加速現代農業發展,南京農業大學幾年前成立了國內高校首個作物表型組學交叉研究中心,融合物理、計算機、工程、控制、植物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發展。南京農業大學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姜東介紹,目前南京農業大學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已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後備專案。
在江蘇大學,透過學科行動計劃這一“指揮棒”,學校正不斷強化農業工程學科的交叉,農業工程對接農業裝備、收穫機械、植保機械領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對接農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大資料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學校正以發展農業裝備高階化和智慧化為制高點,著力解決我國農業裝備共性技術供給嚴重缺失、高階裝備支撐缺乏等‘卡脖子’問題,切實把學科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程序有機統一起來。”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說。
打破壁壘,交叉融合並非易事
設定交叉學科是對高校學科交叉的又一次認可,但目前學科交叉還面臨一定的困難。
南京理工大學智慧電網與控制學科負責人孔建壽教授告訴記者,學校幾年前圍繞國家智慧電網與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的需要,結合優勢專業特色,將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兩個學科“融合”成為智慧電網與控制,孔建壽說,交叉學科建設起步並不容易,一方面依靠學校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與香港城市大學建了跨學科實驗室,也引進了一些交叉學科的老師,“目前已經實現了從本科到碩博研究生的貫通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體系。”
“很高興看到,這次賦予了交叉學科與傳統學科同等地位。”孔建壽認為,交叉學科一直被視為“雙一流”建設的新增長點,但交叉學科建設目前為止也沒有和“雙一流”建設實現接軌。“要破除高校設立交叉學科的制度障礙,保障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活動的平穩開展。”陸現彩表示,“儘管有不少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但毫無疑問的是,交叉學科的設定將會讓學科具有更強的問題解決能力,讓科學研究變得更加繁榮,讓學科建設更具活力,進而推進科研目標實現的路徑革命。”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頻萍 王拓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