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三野是比肩四野的王牌野戰軍,為何人數遠沒有四野多?
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的野戰部隊,可以分為西野、中野、華野、東野,也可以再加上華北的野戰兵團。但是不管怎麼劃分,實力最強的公認有兩大野戰軍,就是三野(華野)和四野(東野)了,堪稱我們剿滅國軍主力的兩支重拳。但是兩支大軍都是王牌,為何三野的人數遠遠少於四野呢?要知道1949年三野兵力才突破80萬人大關,而同期的四野達到了130萬總兵力的峰值。這是為何?1945年底,我軍11萬部隊進入東北,爭取東北解放的先機。可以說當時的兵力十分有限,而到了遼瀋戰役前,才兩年不到的功夫四野竟然已發展至103萬人,不禁讓人疑問,巨大的兵源從何而來呢?俘虜補充、農民參軍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但不至於一下子擴充這麼多兵力。二野、三野和華北野戰軍的根據地也不小,兵力發展就沒這麼快。
這個現象的成因畢竟複雜。總兵力是指某一時段的兵員總和,這點上東野是最多的。華野雖然總兵力上少,不過在兵員補充時還是比較充裕的,除了老百姓之外,還有大量的被俘國軍成為‘解放戰士’。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華野在兵力損耗上是比東野大的,形勢更險惡,硬仗惡仗也打得更多。雖然華野在番號上看總兵力少,但實際補充損失的人員不一定少,缺一個補一個,因此總兵力增長不會太快。
還有一個原因,華野相比東野,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經常處於流動作戰和內線作戰,由於物資消耗大,實際上解放區的物力已經到了極限,很難擴充軍隊。人力還是有的,但是缺吃少穿沒武器怎麼擴充軍隊呢?相比之下,東野就有個穩固的大後方,容易搞土改搞建設和物資供應,再一點其北面就是當時的中蘇國境線,在3年內戰期間,蘇聯方面還是持續援助了我們衝鋒槍、彈藥等重要物資,而有了物資當然擴軍就相對容易。所以在編制上東野的強大,客觀條件是各個部隊中最為有利的。
對比起東北,華東的情況比較特殊,一直存在內線外線作戰,根據地遠沒有東北大,周旋餘地小等實際情況,而另一方面華野面對國軍數量上、且總體質量上比東北要強出不少,更何況南京就在江蘇南部,是華東要地,華野的軍事壓力可想而知,所面對的壓力比各區都大。1947-1948下半年,在孟良崮之後華野就一直沒有較大的勝仗,這種形勢持續到了豫東戰役,魯南戰役等等戰略轉折,華野俘敵較多,裝備增強。而在這期間,東野卻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戰四平,打擊東北國軍的有生力量,逐步發展壯大。同時國軍在東北昏招頻出,人數變動頻繁,尤其是陳誠時期,打壓了東北的重要將領,更換嫡系導致軍心渙散戰鬥力下降。此消彼長之下東野實力進一步加強。因此綜合主客觀原因,四野的人數增長非常快,增速遠遠高於三野等其他野戰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