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交兵數百年,伍子胥入吳,滅楚復仇 | 經典中國通史72

吳國統治族本與周王室同出,它們的始祖是周文王的伯父。相傳周古公有三個兒子,長曰太伯,次為仲雍,小者季歷。季歷生姬昌,古公預見姬昌有出息,想傳位季歷,以便將來季歷傳位姬昌——後來的周文王。太伯、仲雍領會到古公的這個意圖,就自動讓賢,託名外出採藥,跑到江南“荊蠻”之地來。

大概他們所知道的北方文化知識較土著居民進步,土著就舉他們為君長,自號勾吳。起初住在今江蘇無錫,有千餘家,逐漸富庶繁衍,到商周之際,在梅里(今無錫市內)建造城郭,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後來,太伯死,仲雍立,號吳仲,傳十四世到春秋初年。

公元前7—6世紀之交,吳與楚初有交往。後來,申公巫臣撮合吳與晉的聯合,教戰陣、打通道、會諸侯,開始與中原列國交往,並蠶食楚國的一些邊邑。這是在吳君壽夢時代。

諸樊繼壽夢為君,把都城遷到姑蘇,建立城郭宮室,進一步與楚交兵。諸樊在一次奪巢戰爭中戰死,往下傳其二弟餘祭、三弟夷昧、夷昧之子僚等,吳與楚戰爭互有勝負而失利較多。

此時楚國亡臣伍子胥入吳,幫助諸樊子公子光殺王僚,自立為君,即闔廬。楚伯嚭、齊孫武也相繼入吳,吳國曆史這時進入新階段,連續敗楚直到破楚郢都,大敗越國於夫椒,吳的國力達到鼎盛時期。

吳楚的戰爭,在春秋史上具有很大特點:一是以小勝大,一是出現了空前的奇襲戰略,一是出現了新的戰術和兵種。

吳楚戰爭,吳國始終是主動的一方。吳在闔廬以前,基本上是積集力量、訓練軍隊、鞏固和擴大陣地,積極聯絡各國,和楚國戰役上互有勝負,爭奪城邑上有拉鋸現象。闔廬為王后,就主動出擊,陣地極速擴充套件,攻奪楚國城邑,佔有明顯的優勢。

吳晉聯盟之後,吳乘楚敗鄢陵大喪元氣之機,在公元前574年(魯成公十七年)由舒庸(今安徽舒城南)人引導,攻楚四邑。接著,晉助宋從楚人手中奪回彭城,控制通吳的孔道。前570年,吳攻楚,攻克鳩茲(今安徽蕪湖東南),取駕邑,消滅楚的“組甲”、“被練”精銳武裝。同時,吳晉的聯絡進一步緊密起來。

前563年(魯襄公十年),晉國用諸侯聯軍奪取邳州,開闢了又一條通吳要道。楚國靈王后期和平王時期吳軍先後在鵲岸(今安徽無為西南長江北岸)、房鍾(今安徽阜陽東)、豫章(今安徽西部)等役打敗楚軍。

靈王死(前529,魯昭公十三年),晉在邾南出動4000乘兵車,舉行最大的軍事演習,向楚國示威。次年楚州來(今安徽鳳台),楚平王新立,不敢與爭,接著費無極弄權,楚國內亂頻生。吳國形勢有利,加強對楚的攻擊,兩國兵爭趨於白熱化,過去十年五年一戰,從此幾乎連年皆戰。

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伍奢、伍尚父子雙雙在楚國郢都的刑場含冤而死。權奸費無極又派人追捕伍奢次子伍子胥。在荒野之中追上了在逃的伍子胥,子胥擎弓搭箭,對著追捕者們說:“你們回報平王吧!如若赦我父兄,王位還能保住;否則,楚國將為廢墟!”追捕人返報,平王大怒,立即發兵追趕,但已經遲了。

伍子胥逃到淮河邊上,望見滔滔江流,仰天哭訴,就返至宋國,聯合太子建共謀,此時正當宋國華氏之亂,只得同太子建奔鄭。後來,太子建為鄭人所殺,子胥乃同建之子勝向吳國逃去。

歷經磨難,伍子胥終於披髮赤足出現在吳都街上。吳人見此形狀,即報告吳王。吳王僚問明情況,準備擢用伍子胥。伍子胥相與論政,勸吳伐楚。當時公子光正陰謀篡奪王位,深怕王僚伐楚有功,於己不利,乃力諫王僚不要聽信子胥為報私仇的話。子胥也知道公子光的心思,一面退野躬耕,一面暗中為公子光約結亡命之徒,等待時機,助其奪位,也為自己立足吳廷謀求進身之階。

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吳王僚乘楚平王之死,派公子掩餘、燭庸率師圍潛;又派季札聘魯,觀察中原列國動向。楚派大軍在潛地夾攻,吳軍進退不得。這時,公子光認為時機已到,假意宴請王僚,由伍子胥早已物色好的武士專諸,在宴席上進獻腹藏寶劍的炙魚於王僚面前,乘機抽出魚腹中劍刺死王僚,專諸亦當場送命。公子光即位,就是吳王闔廬。闔廬任命專諸子為卿,重用子胥共謀國政。

闔廬即位第4年,發兵滅了徐,又計劃攻楚。伍子胥提出了一個“三師以肄(勞)”的長期戰略,即用一支軍隊經常出動,“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以騷擾對方;同時用幾支軍隊聲東擊西,最後選擇有利時機、場合,集中主力殲滅敵人。

這個戰略實施有效,連續攻伐楚國的夷(城父)、潛、六、弦(今河南潢川縣)等地,使楚人疲於奔命。前508年(魯定公二年),楚伐吳,在豫章一帶對峙。吳軍一支在豫章迎戰,暗中轉移實力到巢。豫章交戰之後,吳國把全部兵力集中圍攻巢地楚軍,大敗楚軍,俘獲了楚公子繁。從此,吳國轉入戰略進攻。

吳要伐楚是既定方針,伍子胥必欲亡楚復仇而後快,問題只在於時機。當蔡、唐二國叛楚,與晉吳結盟之後,就加速了這個時機的迫近。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的春天,晉國在召陵大會諸侯,共謀伐楚。

在蔡、唐二國軍隊的引導下,吳國大軍向楚國進發,乘周溯淮到蔡地登陸,把戰船泊在淮水彎處,與楚軍夾著漢水對峙。吳楚兩國軍隊已集結到柏舉(今湖北麻城境)進行決戰了。闔廬弟夫概王瞭解到楚軍士氣低落,主張先攻囊瓦的部隊,接著全面猛攻,定能取勝。於是帶領所屬5000兵士進攻,果然楚軍大敗,吳軍作長距離的追擊,連續五戰五勝,長驅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出逃。

吳人找楚王不得,掘了已故平王之墓,鞭屍三百,以雪子胥的殺父之恨。楚昭王逃入雲中(今武漢與沔陽之間的漢水區域)。楚大夫申包胥發誓要復興楚國,到秦國乞求救兵。秦國決定發兵車500乘救楚,這也已經是第二年(前505)的年初了。秦楚聯軍在沂(今湖北鄂城東)打敗夫概王,楚軍又在軍祥(今湖北隨縣)打敗吳軍。

一直戰鬥到秋天,秦楚聯軍滅了唐國,吳軍也多次失敗。同時,越國也在吳國後方攻擊,吳國自己兵力也多有消耗,吳軍紀律方面也不好,不能在楚國長留下去,至此只好撤軍。

吳入郢都之戰,在春秋史上是空前的。它的規模很大,據漢代人說,吳軍3萬,楚軍12萬;延續時間很長,前後達十個多月;它包括一系列的戰役,幾個區域性戰場同時進行戰鬥;出動了大量的步兵、車隊、舟師和象隊,規模空前。

吳國畢竟還處於上升階段。回師的次年(前504),吳國太子以舟師打敗楚軍,俘虜楚國兩個水軍將領和七個大夫;又在繁揚(今河南新蔡縣北)打敗楚國大夫子期的部隊。楚國元氣大傷,國內人心惶惶,於是把國都遷往鄀(今湖北宜城縣東南),重新整頓國政。

闔廬破楚入郢,後來夫差破越,勾踐向吳稱臣,把吳國的霸業推到一個鼎盛時期。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春秋史話》。《春秋史話》作者為王貴民、應永深、楊升南,三位先生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85 字。

轉載請註明: 吳楚交兵數百年,伍子胥入吳,滅楚復仇 | 經典中國通史72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