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木蘭辭》:成就花木蘭的府兵制,成為安史之亂的導火索

由 度方針 釋出於 經典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木蘭辭》是記載南北朝時期花木蘭由一個閨閣少女到女裝男裝、代父出征的英雄故事,彰顯出人民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懷跟女性堅強勇敢的美麗光輝,與《孔雀東南飛》被世人合稱為“樂府雙璧”。

在這首《木蘭辭》當中,應該注意的有這麼幾句:“作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段話裡透露出來是其實是古代的府兵制。

府兵制起源於北朝的西魏時期,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如果歷史上真的有花木蘭其人,那麼她應當是生活在西魏以及西魏之後。

北朝分裂成為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西魏的宇文氏為了對抗東魏,創立府兵制,把流散在各處的人口拉攏在自己麾下,對抗其他的政權。

府兵制最主要的特徵是徵集一定人數,賦予他們軍人戶籍,平時務農,但不用賦稅,有戰事時這些軍人就要上陣殺敵。並且,這些軍人打仗殺敵的武器、裝備、用具、口糧都是自己出錢配備。這些特點跟上面《木蘭辭》中的“願為市鞍馬”內容是符合的。

從《木蘭辭》可以看出,府兵制度下,軍戶有打仗的義務,每家至少要派出一個人上戰場。而且,花木蘭的父親應該是一個軍隊中的首領,因為“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書是不可能點完底層所有軍人的名字的,只能點到有身份、能力的軍人名字。

花木蘭出征之前,按照“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的決心,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一點也體現了府兵制度下“自備軍需”的要求。

西魏的府兵制度創立,經過了隋朝進入唐朝,一直到唐玄宗時期被廢除。很多人都知道安史之亂,唐玄宗逃至馬嵬坡,激起軍將憤怒,不得不下令賜死楊貴妃,楊玉環歷來被看做亡國根源。

白居易《長恨歌》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就寫出了楊玉環香消玉殞的悽慘跟唐玄宗對她的不忍與眷戀。

但是,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只是唐玄宗自身的個人因素,朝廷還有很多外部因素是唐玄宗無法一一把控的。從西魏延續到唐玄宗時期的府兵制,才是一步一步削弱唐王朝的緣由。可以說,府兵制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索源頭。

李隆基年少之時英明果斷,有才華、膽魄、手段跟野心。他與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除掉韋皇后,後來又除掉與他對立的太平公主,登基為皇上,創立開元盛世的局面。

在唐玄宗的統治下,唐朝盛世繁榮安逸、百姓富足,但是到了中晚年,唐玄宗忘記了居安思危,沉湎在了平穩無憂的日子中。

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展現了唐朝定點定時開市交易的盛況。唐玄宗為了熱鬧,就曾經下令每一年正月的十四到十六連續解除宵禁三天。而且,跟所有追求長生不死的帝王一樣,唐玄宗也命人修煉丹藥。

最為知名的,是唐玄宗把楊貴妃納入後宮。為了避嫌,唐玄宗效法祖上的做法,先讓楊玉環出家脫離王妃身份,然後再召進皇宮。

唐玄宗是信奉儒家禮法之人,他雖喜歡楊玉環,但翁媳身份不合,所以楊玉環出家是堵住百官跟天下的嘴,另一方面,唐玄宗祖上是鮮卑血脈,一女可先後嫁家中幾名男子,這樣的遺風到了唐玄宗這裡還在延續。

以上這些因素可以說明唐玄宗疏於國事、耽於安樂,但這些還不是唐玄宗窮途末路的主要因素。人口過多、土地兼併才是威脅到唐王朝的最大主因。

人口過多是必然發生的,人需要生存,就需要土地去耕種糧食。當人口問題跟土地問題發生衝突時,往往會成為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機。

土地兼併的問題在歷朝歷代最為嚴重。越來越多的土地被掌握在階級貴族手裡,平民得到的良田有限,百姓吃不飽、沒活路,國家根基就會動搖。

從之後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就可以看出土地兼併是各朝各代必須面對跟解決的重大危機。

唐朝也不例外。

唐玄宗執政前期還沿用西魏流傳的府兵制,軍人自己準備打仗的糧具,朝廷就省了很多錢。但是這些人沒有經過嚴格訓練,半是軍人半是農民,導致作戰能力不專業。而且,之前朝廷實行的是均田制,每戶每人配給一定數量的田地,但人口不斷增多後,軍戶能分配到的田地就有限。

軍人得到耕田太少,吃不飽飯,偶爾有內亂或者出征還要自己購買作戰的必需品,令很多人不滿。唐玄宗為了擴大疆土,對外作戰很頻繁,國家土地就擴大到了邊境之外。

看似土地多了,但其實增大了防守難度跟成本,要守住國境線,軍隊、糧食、武器、土地的配置都缺一不可。但邊境的土地不像中原肥沃,乾旱冷硬,氣溫跟降雨量也不行,無法耕種,滿足不了軍事要求,更加沒有軍人願意自己出錢出力做準備、然後去邊防送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唐玄宗把府兵制廢除,改成募兵制。士兵不再種地,國家也不再給軍人分配土地,而是從土地中徵稅出錢給他們打仗。這樣一來,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上升,但也給唐玄宗自己埋下隱患。

沒有了土地,軍人賴以生存的就只有打仗的經費收入。誰出錢,他們就肯給誰賣命,因此跟風造反的事情經常在軍隊發生。唐高祖李淵當初就是守衛邊境的將帥,他帶領手下造反,一路高歌猛進,創立了唐朝。

因此,唐朝不得不防著後人仿效。募兵制度後,朝廷主要的軍力還是集中在皇宮周圍,減少、減弱邊防的軍力,形成內重外輕的局面。駐守邊防的將領最多三年就會被調走,避免擁兵自重、一方獨大。但是四面八方防線太大,調來調去這個辦法非常麻煩,唐玄宗因此設立了節度使。

他把全國分成九大軍區,每一個軍區設立一個節度使,專門掌管一方用兵排程,打仗用計程車兵,節度使可以從自己的管轄區中招募。這個舉措,讓邊防的防禦能力大大加強,但節度使的權力之大,讓唐朝出現了割據混亂。

其中,安祿山跟史思明不得不提。

唐玄宗時期,一心要擴大國家疆土,但軍隊制度不穩定,加上人口增多、土地兼併,於是開疆擴土的代價就是加速消耗自己的國力。

安祿山是胡人,聰明絕頂,熟悉各處山脈地理,會多種語言,唐玄宗信任他,讓他當上三個軍區的節度使。安祿山在河北、遼寧、山西一帶擁有無法對抗的軍政大權,他夥同部下史思明起兵造反,直逼長安。

唐玄宗為了抵抗安祿山,先是啟用朝廷禁軍,但都不堪一擊,最後求助回紇人,想不到引狼入室。回紇人不是白來的,他們跟安祿山的部隊一樣,進城後燒殺搶掠,名義是幫助唐玄宗打退安祿山,本質卻跟安祿山差不多。

唐朝為了打仗自保,四處強行拉百姓入軍。杜甫的《三吏三別》就描寫了無數百姓被不幸拉上戰場的悲慘遭遇。潼關被攻破後,唐玄宗帶著皇族後宮逃出,到了馬嵬坡,就發生了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幕,賜死楊玉環。

安祿山是個武夫,不懂帝王之術,不懂得儒表法裡,因此他的軍隊也開始自相殘殺。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被史思明殺死,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安史之亂,讓唐王朝元氣大傷、江河日下。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晚期,出現了宦官專權。這是從唐玄宗開始的,為了監視節度使,唐玄宗曾經派宦官進入軍營。同時,皇帝還給了宦官掌控禁軍的權力,宦官操縱禁軍,反過來威脅到皇帝。

晚唐,為了修復國力、恢復生產,大肆提倡農耕生產,目的是儘快提高經濟。但是隨著百姓亂砍濫伐、黃河決堤,多地平民土地流散、溫飽不濟,加上朝政黑暗腐敗、無力迴天,終於爆發了黃巢之亂,使得唐朝滅亡。原來割據著軍區的各地節度使互相對立,進入五代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