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攻打襄樊,襄樊沒有拿下來,造成丟了大半個荊州。
荊州一丟,劉備著急了,發動夷陵大戰,試圖收復失地。誰知道又失敗了,不但沒有把失地收回來,而且還擴大了丟失的面積,從巫山往東的所有原先蜀國的土地,全部落入了吳國的手裡。
劉備狼狽逃回白帝城,在這裡不好意思再回到蜀國,又急又氣,最終病勢加重,遺恨去世。蜀國從此再也無力爭奪天下,前期良好的局面,也喪失殆盡了。
(夷陵之戰)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必須要審視一個問題,就是襄樊該不該打?關羽打襄樊,是不是造成丟掉荊州的根本原因?
襄樊該不該打,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實際上是提過的。他認為襄樊可以打,打襄樊是滅掉魏國的一個重要步驟。不打襄樊,顯然是不可能滅掉魏國的。不過,在他看來,襄樊不是這麼打的,應該是兩路大軍同時進攻。
主力大軍從漢中出發,北上爭奪關中之地。在奪得關中之地以後,以此為根據地,向曹魏發動進攻。另外同時派一名上將軍,帶領荊州的兵力,北上攻打襄樊。
也就是,雖然打襄樊是必須的,但是,打襄樊不是一個單獨的行動,也不是一個主力行動,而是一個配合主力的行動。
諸葛亮為什麼認為打襄樊只能是一個配合主力的行動呢?
因為襄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然也是曹魏重兵把守的地方。如果單獨去和曹魏硬碰,未必能夠打贏。就算僥倖把襄樊打下來了,但是襄樊也保不住。當曹魏大軍壓境的時候,孤守襄樊,最終依然會失敗。重新丟掉襄樊,得不償失。
而從漢中出發的行動,因為劉邦當年曾經在這裡取得過成功,所以蜀漢大軍可以複製這種成功的模式。再加上有從荊州出發攻打襄樊的軍隊的配合,因此,蜀漢軍隊,最終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關羽坐像)
可惜,關羽並不領會諸葛亮的整體戰略規劃,強行出頭,最終造成了一連串的失敗。而當這個失敗的多米諾骨牌被推倒後,蜀漢政權也從此一蹶不振。
那麼,關羽究竟應不應該發動攻打襄樊的軍事行動呢?
其實我認為,關羽發動對襄樊的戰爭,並沒有太大的錯誤。為什麼呢?關羽只是試探性地打一下襄樊,並不是說,就一定要把襄樊拿下來。這樣試探性地打一下襄樊,對於蜀國來說,其實是有幫助的。至少蜀國可以獲得不少的對付曹魏軍隊的作戰經驗。
諸葛亮“隆中對”的說法確實不錯,但是,諸葛亮講的,其實是蜀漢在最後階段,對曹魏的總決戰,目的是要能夠一次性拿下魏國。但是,假如之前攻打過襄樊,沒有取得經驗,最終的總決戰,怎麼可能取得成功呢?
所以說,關羽打襄樊,其實並沒有錯誤。
關羽打襄樊並沒有錯,但最終失敗了,根本的原因,在於後院起火。
(大意失荊州)
如果關羽沒有後院起火,那麼就算攻打襄樊失敗了,他還可以再退回來,固守荊州。他所犯的錯誤在於有兩點。
一是沒有和吳國處理好關係。他沒有和吳國先達成一個妥協,讓吳國不至於貿然向他發動進攻。同時做好佈防,避免吳國趁虛而入。
二是他沒有安撫好他的部下。關羽特別傲慢無禮,對待部下特別不好,這不是一個大將應該有的樣子。吳起、白起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將,就是他們與部下關係處理得非常好。“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就是他們作為一個將軍的經典信條。諸葛亮在進行北伐之前,對孟獲七擒七縱。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讓孟獲心服口服,他放心去北伐。
關羽既沒有處理好與吳國的關係,又沒有安撫好部下,就這樣,他就敢於貿然攻打襄樊,不知道是誰給他的膽子!
關羽失敗後,曾向劉封求救。照理說,關羽打天下,還不就是給他劉家打的,而劉封居然不去救他。可想而知,關羽既沒有處理好大後方,有沒有提前做好失敗後的防範措施,他最終怎麼可能不失敗呢?
總之,並不是關羽不該打襄陽,而是他其他的措施沒有做好。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