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父母的第一責任就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朋友的孩子們去北京參加數學競賽。老師一回來,他就說:“我提前一天到了北京。晚飯後,我的大多數同學纏著我的老師去北京旅遊。然而,只有我朋友的孩子,沒有被提醒,也沒有去做作業,一個人呆在房間裡,拿出他們的書,在沒有其他人的情況下學習。在隊長看來,“這是習慣!” 學習習慣,就是說孩子到了一定的時候,會主動自動地去學習。 我也曾聽過一件事兒,在幾年前,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的時候,記者問其中一位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科學家回答道,“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學到什麼?”“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表示歉意……” 毋庸置疑,這位科學家的回答令人動容。不過,卻也直接講明瞭幼兒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和意義。 要知道,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從小時候養成習慣,便會長久地烙印在他人生的行為舉止中。如果是良好的習慣,便受益終生 ;若是不好的習慣,便貽害終生。 家庭教育專家韓似萍認為,6-12歲是孩子行為模式養成的關鍵期,即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但孩子到了12歲,已形成許多習慣,想要適應新的習慣就變得很難。 舉個例子,但凡是學習成績好且穩定的孩子,他們都有從小培養形成的良好學習習慣。然而現代大部分家長的最大誤區,就是把學習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卻偏偏忽略了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除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還要培養孩子以下三方面的良好習慣: 1、從禮貌用語做起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一個懂禮貌、有教養的人。而且,高爾基也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 所以,作為一名現代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必須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因為孩子從呱呱落地開始,就“瘋狂”地向生活環境學習語言,而家長作為最親近的人,其言語和語氣便很容易被孩子全盤模仿。 此時家長就要學會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學會和氣說話、舉止小編,以便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孩子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 對於孩子而言,怎樣與身邊的小朋友相處,是一門他們必須掌握的學問。當然,作為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與周圍夥伴友好地相處。同時,鼓勵孩子學會幫助他人,儘管在我們看來,孩子的“幫助”在實際上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我們切勿打擊孩子的熱情。 這樣,才會培養起孩子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並潛移默化地產生集體意識,學會遇事考慮其他人的感受。 3、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那麼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勢在必行。 衛生習慣的培養,主要在以下的這兩個方面: ①健康的飲食習慣 九零後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對於孩子的溺愛程度較重,往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但這樣的愛,會對孩子的生長髮育產生不好影響。 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督促孩子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讓孩子從小就形成飲食有節、均衡飲食的健康生活習慣。 ②良好的作息習慣。 只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第二天才能精神滿滿,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孩子一開始並不理解這些,他們只想做自己此時此刻想做的事情。 所以作為家長,就要對孩子在作息方面進行引導,並且以身作則,在規定時間就關燈入睡。這樣,在睡覺的環境下,孩子也會很快睡著。長此已久,孩子就會養成早睡的良好習慣,至於早起也一樣。 當然,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作息時間這個問題上,家長一定要堅持,千萬不能因為心軟心疼而放棄,要知道,這種堅持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護。 一般說來,良好的習慣必須在有意識的訓練中來形成,否則一旦形成不良的習慣,就很難改變,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要知道,習慣可以左右成敗,也可以改變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