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裡的20種大智慧,一口氣讀懂最高謀略!

大家好,我們的逸仙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孫子兵法》裡的20種大智慧,一口氣讀懂最高謀略!
孫氏宗親群
歡迎全球孫氏宗親!尋根、互助、傳承、發揚!
《孫子兵法》裡的20種大智慧,一口氣讀懂最高謀略!
提起中國古代的兵書,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蘊含著深邃的戰略思想,曹操曾盛讚《孫子兵法》道:“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兵法》為春秋末孫武所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全書共三卷,有十三篇傳世。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兵書,有“用兵之法,全勝為上”這樣的軍事謀略;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樣膾炙人口的名言;還是一部指點做人做事的參考書,有“勝可知而不可為”這樣的做事方法。《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今天我們選其20句,與大家一起品讀頂級智謀。
1.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出處】《孫子兵法?始計篇》
【釋義】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因此,要透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將領,五是制度。
2.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出處】《孫子兵法?始計篇 》
【釋義】所謂“道”,即政治,就是要讓民眾認同、擁護君主的意願,使得他們能夠做到為君而生、為君而死,不存二心,不害怕任何危險。所謂“天”,即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季節氣候的變化。
所謂“地”,即地勢,就是指徵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或弊端等。所謂“將”,即將領,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所謂“法”,即制度,就是指軍隊組織體制的建設,各級將吏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等。以上五個方面,將領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這些情況,就能取勝,相反就會作戰失敗。
3.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釋義】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處進攻,卻裝作要打遠處;即將進攻遠處,卻裝作要攻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勢強盛,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損他的銳氣;敵人卑怯,就設法使之驕橫;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團結,就設法離間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採取行動。所有這些,是軍事家指揮藝術的奧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規定的。
4.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出處】《孫子兵法?作戰篇》
【釋義】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過指揮雖拙但求速勝的情況,而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巧妙而追求曠日持久的現象。戰事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不曾有過。
孫子認為,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必然危及整個國家的安全。
5.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出處】《孫子兵法?謀攻篇》
【釋義】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藉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牆攻城,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
6.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釋義】用兵的原則是:自己的兵力十倍於敵人,就要包圍他;五倍於敵人,就要主動進攻;如果兵力和敵人相當,那就準備作戰;自己兵力少於敵人,就要想好退路,能脫身;如果明顯打不過敵人,一定要避其鋒芒,儘量不要正面對敵。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一直堅守硬拼,就勢必為強大的敵人所俘虜。
7.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釋義】瞭解對方也瞭解自己,就會百戰不敗;不瞭解敵方而熟悉自己,勝負各半;既不瞭解敵方,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瞭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於《孫子兵法》之中。何謂“知己”,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軍事優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術安排。何謂“知彼”,知彼即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瞭解,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採取不同的應戰方案。所謂“知己知彼”即為了“運籌於帷幄之中”,以“決勝於千里之外”。
8.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出處】《孫子兵法?軍形篇》
【釋義】孫子說:從前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捕捉戰機戰勝敵人。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9.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出處】《孫子兵法?兵勢篇》
【釋義】大凡用兵作戰,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制勝的人,其戰術變化,就像天地萬物那樣無窮無盡,像江河之水那樣通流不竭。
10.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此動之,以卒待之。
【釋義】善於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一種或真或假的軍情,敵軍必然據此判斷而跟從;給予敵軍一點實際利益作為誘餌,敵軍必然趨利而來,從而聽我調動。一方面用這些辦法調動敵軍,一方面要嚴陣以待。
這是從戰爭心理上去討論戰術,“形”可以透過觀察而得知,使得敵人透過“形”知道我方戰術安排,然後做相應的應戰準備。然而真正的軍情不可外洩,因此孫武提出一個觀點“鬥亂不亂”,即向敵人展示慌亂的陣勢,一方面使敵人不得知我方戰術安排,一方面可以將自己的實力隱藏起來,以造成輕敵的心理,然後伺機出兵。以靈活的作戰方式應對敵人各種軍情偵查,突破常規執行戰術,以求敵方大意之時,重拳出擊,一舉擊潰對方。因此將領要善於利用心理因素干擾敵人的行動。
11.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出處】《孫子兵法?虛實篇》
【釋義】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困地勢的高下而制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
12.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釋義】水沒有固定的形狀,作戰也沒有固定的戰法。水能夠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13.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出處】《孫子兵法?軍爭篇》
【釋義】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
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14.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出處】《孫子兵法?九變篇》
【釋義】有的道路不宜透過,有的敵軍不宜攻擊,有些城池不宜攻佔,有些地域不宜爭奪,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執行。
15.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釋義】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總是兼顧到利和害兩個方面。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禍患就可以避免。
16.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釋義】用兵的法則,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打,而要依靠自己嚴陣以待,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敵人無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辦法。
17.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出處】《孫子兵法?地形篇》
【釋義】只瞭解我軍能打,而不瞭解敵軍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瞭解敵軍可以打,而不瞭解我軍不能打,取勝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瞭解敵軍可以打,也瞭解我軍能打,而不瞭解地形條件不可以打,取勝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
18.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釋義】真正懂得用兵的將帥,他行動起來,目的明確而不迷誤,他所採取的措施變化無窮而不呆板。所以說:瞭解敵方,瞭解我方,就能必勝不敗;瞭解天時,瞭解地利,勝利就不可窮盡了。
19.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出處】《孫子兵法?九地篇》
【釋義】用兵之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不加戒備的地方。
20.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出處】《三國志?吳書?孫韶傳》
【釋義】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採取軍事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要隨便用兵,不到危急緊迫之時,就不要輕易開戰。國君不可憑一時的惱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635 字。

轉載請註明: 《孫子兵法》裡的20種大智慧,一口氣讀懂最高謀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