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白巖松是一個知名的主持人,不少人都說看著他的節目長大的,而今白巖松不僅跨領域釋出了自己的寫作成果,還是相當有名望的製作人,因此對於這樣社會的中流地址,他的教育方式顯然是很多人好奇的。
然而這個睿智且富有內涵的中年男子,卻表示他的資源並不是用來給孩子鋪路的,甚至直言:如果想把孩子教育好,那麼首先就得讓他們從小開始吃這三種''苦'',這樣才有機會讓他們成為人上人。
那麼,白巖松所說的三種苦到底是哪三種苦?
第一種苦:失敗的苦
失敗是一種挫折,但同時也是一種磨練,可以說人生不可能沒有失敗一帆風順的,因此如果感受過這種痛苦,那麼會在痛苦之中找到自省的材料,結合經驗和自己的認知知道自己的短處,最終才能做到彌補短處,發揮長處,這樣才不會在下次挑戰前栽跟頭。
第二種苦:缺錢的苦
如果平時家長沒有給孩子一個''缺錢''的機會,那麼他就不會懂得賺錢的辛苦,畢竟飯來張口的日子會讓人迷茫,很容易以為錢都是隨手可以拿到的,因此對花錢沒有一個概念,可能因此成為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對他的金錢價值觀塑造非常不利。
第三行中褲:讀書的苦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顯然孩子要會吃讀書的苦,這樣才能熬得住讀書的寂寞用來克服習題的困難,最終在知識的海洋當中尋得自己一方天地,然後滋潤自己的精神昇華成為更好的人,因此讀書的苦一定要讓孩子克服。
由此可見,白巖松所說的三種苦並非沒有道理,那麼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體驗或者學會這三種苦呢?
家長可以這麼做:
①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孩子在小的時候,家長就要給孩子安排一套可以養成的閱讀習慣,這樣孩子在會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鞏固這方面的習慣,比方說家長可以從小給孩子讀課外書或者故事書,接著再讓孩子自己讀。
最後,等孩子已經熟悉課本內容之後,再讓孩子念給自己聽,讓孩子透過念故事書這個過程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
②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無論是吃哪種苦,或者體驗那種苦,首先都要從孩子的自律性出發,因此給孩子自律性打一個基礎非常重要,因此家長平日裡則需要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比如平時可以這麼自我管理,安排幾點起床或者自己穿衣吃飯,這都需要早期開始培養。
看到這裡家長大致已經知道怎麼培養孩子了,那麼實際上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去一些地方,增強他們的感悟和對這種''吃苦''的認知。
家長可以帶孩子去這些地方:
第一:工作的場所
家長有時候可以帶孩子去工作的場所,然後讓他們感受一下平日裡工作的環境,對以後的工作是什麼有個大概的認知,然後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個基礎,比方說為了在更好的地方工作而努力學習。
第二:到博物館或者圖書館
博物館和圖書館是知識儲量最為豐富的倆個地方,因此家長如若平時得空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到這倆地方,畢竟無論是博物館對於歷史物件的儲量所呈現出來的資訊量還是圖書館裡豐富的藏書,都值得孩子去潛心細品甚至瞭解根本。
結語:
對孩子來說,吃苦當然是必須的一個環節,然而所謂的吃苦並不是單純無意義地折騰,也不是什麼當苦力就叫吃苦,讓孩子吃苦必須有計劃且有教育意義的,這樣才能讓孩子真的從''吃苦''當中學到東西,否則就只是家長在''瞎折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