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支援慶曆新政,是因為他能做到這3點,而其他老臣很難做到
晏殊是北宋名臣、文學家,他在宋真宗時期就中了進士,入朝為官。到了宋仁宗時期,他已官居宰相。
慶曆新政時,朝中很多大臣都表示反對新政,其中不乏一些宋真宗時期的老臣,比如夏竦等人。
但是同樣作為老臣的晏殊,卻支援新政。難道新政對他有利嗎?當然不是,他支援新政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1、客觀思想
晏殊能夠支援新政最主要的是,他是一個客觀的人,不謀私利。
新政的內容觸犯了大官僚們的利益,因此引起朝中諸多大臣的反對,當然也會觸及晏殊的利益。但是晏殊認為朝廷的利益,百姓的利益更為重要,不能因私廢公。
比如宋仁宗剛登基時,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專權,晏殊就建議劉太后垂簾聽政,得到朝中上下一致支援,就此解除了大臣專權的危機。
在宋軍抵禦西夏進犯時屢戰屢敗,晏殊分析當時的形勢,認為是軍備不足導致的,於是上奏要求加強軍備,並提出了四條措施,很快就平定了西夏的進攻。
以上兩件事,就說明晏殊很有智慧,對事務的分析很客觀,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宋仁宗時期,宋朝表現出來的許多問題,需要改變一些舊的制度才能解決,范仲淹等人便提出改革。
這些改革也讓一大部分朝廷官員受到了影響,然而晏殊認為改革對朝廷,對百姓有利,所以十分支援新政。
正因為晏殊的客觀,他才能夠認識到新政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2、思想開闊
晏殊不僅客觀,而且思想很開闊。例如,晏殊在應天府任職時,他發展書院,扶持了應天府書院,併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為朝廷培養了一批人才。
歐陽修對此還一句評價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也就是說,從五代時期以來,都沒有重視教育,而晏殊開始恢復教育了。
這就說明了晏殊的思想很開闊,他知道宋朝要發展,就要靠教育,沒有教育就沒有後備人才,只有教育才能興邦。
新政的提議也是為了宋朝的將來,這個想法與晏殊是殊途同歸,所以晏殊也支援新政。晏殊開闊的思想促成了新政推行,也可以說新政是在晏殊的領導下進行的一場改革。
3、生活習慣
晏殊認為新政的內容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新政要大臣們過緊日子,這對晏殊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晏殊生活簡樸,且主張新人的任用。
比如晏殊入朝為官時很窮,大臣們在閒暇時都出去遊山玩水,可是晏殊在家裡學習看書,所以養成了節儉,愛學習的習慣。而在舉薦新人方面,晏殊也向朝廷舉薦了范仲淹,歐陽修等人。
可見,晏殊的習慣和主張,與新政中“提倡節儉”“重視教育”的內容不謀而合。晏殊支援新政也成為理所當然了。
晏殊雖然在宋仁宗時期已經是一個老臣了,但他並不守舊,且願意接受新生事物,適應變化。所以,他不像其他老臣那樣古板,也很贊成年輕一派的官員建議,實行新政。
他也成為了為數不多的,支援新政的老臣。
所以一個人是否有先進的思想,與年齡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習慣有關。
因為時代的進步,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在變化,那麼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觀念很容易發生矛盾和摩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代溝”。
然而現在也有很多老人,和晏殊一樣,具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年輕人不要一味覺得老年人的思想過時了,其實有些年輕人的思想也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
老年人覺得年輕人的行為都不對,和年輕人覺得所有的老人都思想僵化,這兩種行為都是偏執的。真正先進的思想是,不給別人上“標籤”,摒除傲慢與偏見。
從晏殊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兩件事:一是從小培養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去生活,去面對社會;二是人要學會吐故納新,不故步自封,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晏殊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為人處世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