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 ...但是,當李自成帶著近百萬起義軍進駐京城後,才過了短短四十天,原本戰力高漲的起義軍就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樣萎靡不振,被遠遜於自己的清軍打得節節敗退,幾乎全軍覆沒。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這支隊伍出身草根,軍容軍紀均不達標。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李自成是個有能力的領軍者,他的隊伍組織性極強,並非散兵遊勇。還有人認為,是因為李自成軍的兵力太多,輜重補給跟不上,導致軍糧不足士氣渙散。
其實,這種說法更站不住腳,李自成進京後透過清剿各大貪官府邸撈到幾千萬兩銀子,這筆錢抵得上朝廷十年的收入,至少,可以讓幾百萬農民兄弟吃上幾十年,足以養活這支百萬雄兵。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百萬雄獅瞬間失去了戰鬥力呢?
答案是可怕的,那就是鼠疫,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禎帝在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
李自成攻進京城後,正趕上京郊鼠疫蔓延。醫學研究表明,在鼠疫流傳到一個城市時,老百姓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對瘟疫的抵抗力幾乎為零,而老鼠及跳蚤更是鼠疫的絕佳傳染源,所以,鼠疫在初臨某地時往往會帶來極高的死亡率。
史籍記載,崇禎十六年京郊發現鼠疫蔓延,由於,在疫情爆發前正值寒冬,溫度極低,疫情並未在短時間內迅速爆發。李自成進京的時候冬去春來,復甦的溫度使老鼠、跳蚤變得活躍,鼠疫獲得了催化劑,疫情迅速蔓延開來。
有記載,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北京在三月之內,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在當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這也就解釋了,駐守京城的大明御林軍為何會在面對闖王義軍時毫無抵抗力了,李自成的部隊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京城。
有了鼠疫的幫助,闖王成就大業,可是,鼠疫同樣沒放過進京的農民軍,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席捲了闖王的百萬大軍,短時間內農民軍死的死病的病,戰鬥力銳減,最終闖王擊敗明軍的一幕在滿清士兵與農民軍之間再次上演,闖王軍被殺得大敗而逃。
甚至,被打得支離破碎的農民軍成了一支流寇,也變成了鼠疫的傳染源之一。有史籍記載“賊過處皆大疫”,說的就是:這支敗兵所經之處都有瘟疫肆虐的跡象。撤出京城的李自成財力雄厚,自然可以招兵買馬捲土重來,可是,新兵剛剛被徵召便被老兵傳染了鼠疫,哪怕召集了再多的兵力這支隊伍也只是一支病旅,毫無戰鬥力可言。
眼看自己的隊伍陷入惡性迴圈,李自成苦無良策,每天目睹手下的兄弟們接連病死病倒,李自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最終一蹶不振,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只是大明御林軍及農民軍,歷史上有許多強勢的軍隊亡於瘟疫。因為,士兵們過的是集體生活,衣食住行都在一塊,所以,一旦營帳內有瘟疫流傳,軍醫又沒有良方,只能眼睜睜看著士兵們成批倒下。古代醫療水準不高,在面對大疫時幾乎是束手無措的。
所以,一場大型瘟疫帶來的往往是全軍覆沒。
御林軍被鼠疫侵蝕敗給了農民軍,農民軍被鼠疫侵蝕敗給了清軍,那麼,進入北京城的清軍為何倖免於鼠疫呢?
西方國家醫學界曾在研究十四世紀歐洲大陸疫情時曾有驚人發現:在當時留下的壁畫以及文字中,鼠疫帶來了大規模死亡,只有騎兵與馬伕倖免於難。究其原因,原來,鼠疫最大的傳播源是跳蚤,而跳蚤非常討厭馬的味道。因為,騎兵和馬伕整日與馬做伴,身上有一股濃厚的馬味,跳蚤進不了身,這才避免感染鼠疫。
滿人入關時仰仗的就是威震八方的八旗鐵騎,清兵中的主要戰鬥力就是騎兵,所以,八旗鐵騎在鼠疫中毫無損失。
在與農民軍交戰期間,清軍有十幾萬健康的騎兵,而農民軍則只剩幾十萬病卒,雖然,人數上處於劣勢,但是,殘存的農民軍病得連刀都握不穩,根本不是清軍的對手。就這樣,十幾萬健康的八旗鐵騎打贏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將李自成趕出京城。
令人唏噓的是,明末在京城爆發的兩場戰爭中,獲勝的一方均是靠著鼠疫“勝之不武”。古代人對鼠疫這種新型傳染病所知甚少,醫生對其束手無措,民眾對其缺乏瞭解,在這種環境下,明朝的覆滅與李自成的末路已成定局。
“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一隻來自山西北部荒涼山野的染病老鼠,如同穿越心臟的致命一劍殺死了龐大的明帝國,也徹底殺死了中國歷史的程序。之後,在與滿人交戰的過程中,鼠疫倒戈相向,李自成引以為傲的百萬雄師成了病貓。
估計這個時候,吃了敗仗的李自成在敗走京城之際難免痛苦落淚,定會仰天長嘯道:“天亡我也!”
參考資料:
【《明代後期的華北大鼠疫》、《被瘟疫滅亡的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