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建立的亞洲貿易主導權,是對海軍的善用,還是陰差陽錯的巧合

宋元時期的海上貿易一向被認定為是我國曆史上最積極、最活躍的對外貿易時期,前幾年在南海發現的宋朝滿載瓷器的沉船,和歷史上馬可波羅等歐洲冒險家的記錄,則是對這一認定的最好佐證。

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國際貿易如此頻繁,航運技術十分發達,國際間反海盜合作如此緊密的情況下,海盜劫掠各地貿易船隻的新聞依然屢見報端,那麼在古代,宋元又是如何維護其貿易線路的安全的呢?他們當時的海軍力量到底有多強大?

宋元建立的亞洲貿易主導權,是對海軍的善用,還是陰差陽錯的巧合

宋朝,特別是遷都臨安之後的南宋時期,由於其原本重要的稅收重地中原地區的失守,加之臨安本就位於產糧豐富的江南水鄉,使南宋朝廷不用再從四處遠距離調運糧食,從而使得原本作為朝廷支撐稅源的人頭稅和流通稅大為減少,宋朝不得不將稅源更為倚重於傳統稅之外的商業稅。

在這種背景之下,宋朝朝廷大力鼓勵港口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其中位於福建泉州的港口被建設成為宋朝時期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

宋元建立的亞洲貿易主導權,是對海軍的善用,還是陰差陽錯的巧合

而瓷器則成為宋朝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盛產瓷器的景德鎮也因此成為宋朝對外貿易的主要工廠,其地位就類似今天珠三角的東莞。

由於南宋建政之後,依然時刻面臨著金、蒙兩朝的軍事威脅,同時活躍於南海一帶的海盜的武裝力量,早已讓印度洋各國的貿易船隊望而生畏,因此為維護貿易線路的安全,守住朝廷的錢袋子,宋朝可謂是在海軍建設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1232年,在蒙古聯宋滅金之時,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海軍,從此海軍不在從屬於地方衙門,或者是中央禁軍,而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軍種。

宋元建立的亞洲貿易主導權,是對海軍的善用,還是陰差陽錯的巧合

宋朝建立海軍之後的基地位於距離首都臨安並不算遠的,入海口上海,當時的上海雖不及今日的國際大都市繁榮,卻已經建立了從維修、造船、訓練為一體的綜合性船塢。

根據史料記載,宋朝海軍常備時期擁有官兵5萬多人,艦隊20餘支,其主要任務除沿海護航外,還承擔封鎖長江江面,阻止北方軍隊入侵的職能。其主要裝備的船型在當時被稱為明輪船,這種船裝備有鎧甲和弩炮,不僅能夠防禦敵人的弓弩射擊,還能向敵方發射重型石彈,和部分火箭。

蒙古滅宋,建立元朝之後,這個建立在馬背上的朝代,相比於宋朝,其發展職業海軍的意願更強。

宋元建立的亞洲貿易主導權,是對海軍的善用,還是陰差陽錯的巧合

一方面將都城建立在當時十分荒蕪的大都(北京),需要以海運和貿易的形式將各地的糧食和稅收運送到都城,為了保證運輸線路的安全,元朝需要發展海軍來為這些線路護航;另一方面,蒙元帝國對外征戰的步伐並沒有隨著宋朝的滅亡而停止,新的帝國急需向更廣闊的地方進行擴張。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元朝在宋朝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造船業,擴充了職業海軍的數量。

宋元建立的亞洲貿易主導權,是對海軍的善用,還是陰差陽錯的巧合

到13世紀末,元朝遠征日本之時,其職業海軍所擁有的各式戰船已達1000餘艘,海軍官兵近30萬人。這一海軍規模即使是在建立起近代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也不能企及,根據統計,英國在一戰前擁有海軍艦支才300餘艘,海軍官兵僅19萬餘人。

強大的海軍艦隊,不僅為元朝的擴張之路提供了武力支撐,為元朝的對外貿易起到了安全的護航作用。到元朝時,原本已經中斷的海上絲綢之路重新被開通,遠至中東、歐洲的商人紛紛來到元朝。

宋元建立的亞洲貿易主導權,是對海軍的善用,還是陰差陽錯的巧合

可以說在整個宋元時期,兩朝為發展對外貿易,拼盡全力建設職業海軍,而高效的職業海軍又為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反過來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也為職業海軍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稅保障,這是一個十分良性的閉合迴圈,正是這種良性迴圈,造就了宋元兩朝對當時整個亞洲貿易的主導權。

但到了15世紀的明朝,這一狀況卻發生了轉變。明朝雖然也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其目的卻並不是為了貿易,相反,明朝對於海外貿易並不積極,它十分嚴厲的禁止私人貿易,導致中國逐步喪失了對亞洲貿易的主導權,並最終將這一貿易空間拱手讓給了西方新興殖民者,壯觀的鄭和艦隊也不過成為了“曇花一現”的“政績工程”而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05 字。

轉載請註明: 宋元建立的亞洲貿易主導權,是對海軍的善用,還是陰差陽錯的巧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