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納粹德國屠殺了600萬猶太人,遍佈歐洲的集中營便是這殘暴行為的鐵證。
但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之所以震驚世界,部分原因也在於猶太人群體在西方世界的特殊地位和宣傳力量。
其實在猶太人被屠殺的同時,在納粹鋼鐵洪流下的蘇聯平民的死亡人數甚至更多。畢竟在納粹對人類的劃分中,斯拉夫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是低等民族,需要清除,為德國騰出來的生存空間,同時也為納粹德國提供持續擴張的基礎資源。
戰爭不會止步於西歐
這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定下了
而東歐的領袖,對此也心知肚明
▼
漫長的補給線
1941年6月,經過長期的準備,納粹德國的380萬士兵、7200門火炮、3350輛坦克、2770架飛機,終於要動起來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過是一張紙,就像蘇聯人的防線一樣,一捅就破。
為了入侵蘇聯時保護自己的側翼
德國還耗費了大量時間去佔領巴爾幹
蘇聯對德國的野心也心知肚明
但在具體時間上難以把握,這就很容易陷入被動了▼
在這場被蘇聯/俄羅斯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初期,蘇聯紅軍幾乎是被壓著打。其中原因,既有納粹德軍準備充足、軍力強盛,也有蘇聯紅軍經過大清洗、戰術調整與新式裝備列裝,處在結構重組期,以至於在德國人的閃擊戰面前迅速潰敗。
德軍入侵蘇聯的第一天,陸空閃電戰齊發
蘇聯前線空軍被摧毀,前沿陣地被撕碎,真的慘
在正面戰場上,德軍佔盡先機,長驅直入,以至於出現了數次擊潰、俘虜數以十萬計蘇軍的情況。
但是俄國人還可以憑藉廣袤的領土且戰且退,蘇聯紅軍的抵抗依然頑強,甚至越來越頑強,即使損失是如此巨大。
9月19日,佔領基輔的德軍
基輔一戰,蘇聯西南集團軍群被摧毀,損失60萬人
▼
和歷史上一樣,蘇聯人用焦土戰術這種決絕的方式自毀家園以阻擋侵略者。而淪陷區以散兵遊勇為基礎,出現了大量游擊隊。他們破壞鐵路,也增加德軍的補給難度,拖慢了德軍的腳步。
表現最突出的游擊隊在一場大戰中甚至能破壞一百多列貨車,這樣的破壞力嚴重影響了德軍的物資補給,也在事實上限制了德軍的發揮水平。在敵後搞破壞爭取時間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
即使付出瞭如此代價,仍然西部工業區盡失
不過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這兩個關鍵目標上
蘇聯人撐住了,撐到了冬將軍的奧援▼
隨著德軍持續深入蘇聯腹地,補給線變得越來越漫長,也變得越來越脆弱。儘管他們當時利用了蘇聯發達的鐵路系統作為軍事物資的運輸動脈,但長期被鐵道游擊隊騷擾也確實讓德軍輜重隊苦不堪言。
後方游擊隊能拖一天是一天
前線蘇聯人已經準備後誓死保衛莫斯科了
▼
更何況,即使不考慮戰爭破壞的因素,物資到達車站還需要一段公路運輸才能到達營區。然而蘇聯的公路建設滯後,隨著夏秋雨季的到來,廣闊的平原變得泥濘不堪,沒有硬化的土路變成了坑坑窪窪的泥潭,德軍引以為豪的閃擊戰,在這種道路條件下很難施展,步、炮兵等行進速度本就緩慢的部隊更是和裝甲摩托化部隊脫節嚴重。
穩住,冬將軍就快來了!
▼
為了彌補漫長補給線上的損失,德國加緊了對佔領區物資的榨取,百般盤剝以維希法國為首的佔領區。但即使如此,其前線物資仍然吃緊,國內供給也隨著戰爭的發展而日漸緊縮,正處在戰爭上風的納粹德國高層,也開始感覺到戰爭帶來的無盡壓力。
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對國內民眾生活困難導致的1918年起義記憶猶新——那次起義直接導致了德國投降和帝國崩潰。
物資短缺是多方面的
在軍事機器方面,最明顯的是原油短缺
當時羅馬尼亞的油田產量無法支撐德國的持久擴張
所以佔領蘇聯巴庫油田是一個關鍵任務▼
第三帝國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就必須在後勤問題上找到一種新的解決辦法——他們只能選擇把新的東方佔領區吃幹榨盡,直到為帝國的火焰續上最後一滴燈油。但如果僅把掠奪當地物資當作德軍的應激反應,那就大錯特錯了。
冷酷的計劃
納粹龐大的官僚機構精於用會議、備忘錄和行政命令等方式,把從經濟發展到猶太人命運的方方面面安排得明明白白。侵略蘇聯只是手段,拓展德國人的生存空間才是目的,被稱為“飢餓計劃”的邪惡計劃,早就已經安排上了。
你們的糧食、土地,包括你們自己
全都是帝國的物資
1940-1941年,主導佔領區掠奪計劃的,是日後的帝國糧食和農業部長赫伯特·巴克。他是出生在高加索的德裔,一戰時當地民族主義高漲導致他全家被監禁,之後在瑞士紅十字會的幫助下才逃到德國。這份入骨的仇恨,也奠定了“飢餓計劃”的基調。
倆人老家都在喬治亞,一個愛蘇聯,一個恨蘇聯
▼
在入侵蘇聯之前的1941年5月2日,德國的高官要員開了一場決定性的會議,在這場會議討論並確定了剝削東歐的必要性和大致方向,並留下了如下的備忘錄:
1.在戰爭的第三年,國防軍只有從俄國獲得給養才能保證戰爭的繼續。
2.如果德國從這片土地獲得足夠的,毫無疑問會導致幾百萬人饑荒。
3.最重要的是獲取和轉移油籽與油餅,其次是糧食,動物脂肪和肉很可能直接被軍隊消耗。
4.只在佔領區開設德國國內生產不方便、產品運到戰區不及時的工廠,例如運輸工程、一般供應廠、紡織廠和軍火公司。
5.為了保證道路的安全,需要組織特別部隊,也許會包括帝國勞役團和其他補充部隊。
很明顯,東歐的主要剝削物件
會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從備忘錄就能看出,納粹高層在入侵之前就認為國內無力維持軍隊的供給。他們短期想要將佔領區當作以戰養戰的基地,長期則希望將東歐平原改造為糧油主產區,將當地工業發展限制在滿足最低需求的狀態,最終毀滅東歐的工業文明,使之徹底淪為農業殖民地。
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的石油
都是蘇聯的關鍵物資,也是德軍在南線的主要目標
此外,在備忘錄中,後人也可以發現納粹當局明知執行掠奪政策的後果是導致數百萬東歐人陷入饑荒,但備忘錄中甚至不對饑荒進行辯解。而與大饑荒一起寫在備忘錄中的,還有附錄裡對農業官員該穿什麼樣制服的瑣碎討論,這可能就是草菅人命的最高形式了。
納粹德國在烏克蘭的反蘇反猶太宣傳海報
由於曾經的烏克蘭大饑荒,烏克蘭有較強的反蘇傾向
但很顯然,納粹要搞的事情遠比蘇聯要可怕得多
納粹黨的瘋狂計劃並不少,這些計劃往往高指標、反常識、難度大,需要以德國軍事冒險的不斷勝利為前提。然而戰時一切瞬息萬變,所以真正達成目標的並不多。
只可惜,這個餓死百萬人的計劃,還真的達成了,而且是超額完成。
用工業時代的技術和組織來摧殘人類,納粹是專業的。
東歐人民的苦難
為了細化管理佔領區,納粹對不同地區區別對待。
蘇聯的糧食主產區烏克蘭、南俄和高加索地區,糧食供給大於消耗,被劃分為盈餘土地。相對之下,俄羅斯北部地區氣候寒冷乾燥,本就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再加上蘇聯的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沒有糧食產能,是淨輸入地區,被納粹劃分為赤字土地。
可能在納粹眼裡
蘇聯除了西南部糧食產區以及裡海石油資源
其他的土地最好“根本不存在”
也確實設想過,將蘇聯逼至烏拉爾山以東再停戰▼
按照納粹的計劃,工業文明只限於歐洲中西部,東歐則作為農業殖民地,所以赤字土地上的居民是納粹不需要的。等納粹帝國戰勝蘇聯,能在赤字地區活下來的人,或者送到西伯利亞開荒,或者接受死亡。
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計劃,巴克還聲稱:“俄羅斯人已經忍受了幾個世紀的貧窮和飢餓,不需要以德國人的生活標準作為標準。”
按照納粹的計劃
東歐負責生產糧食、原材料、廉價勞動力
德國負責生產炮彈,以保證對東歐的統治
在他的主持下,大城市時常得不到糧食供給、小城市得到補給極少,連被當作生產工具的斯拉夫農民得到的糧食都比戰前少。所以與直接屠殺蘇聯猶太人不同,蘇聯淪陷區斯拉夫人的死亡更多源自供給緊缺——因缺營養體質差而病死、或者直接活活渴死餓死,這些死法都比在毒氣室中毒直接死亡更難受、更不人道。
德國佔領區城市貧民區的兒童,忍飢挨餓
德國人拿到了糧食,就需要運輸,所以保障鐵路系統安全是德國的第二個重點任務。如果他們發現當地人參與游擊隊,則整個村莊都會受到德軍的殘忍報復,後者常常以村為單位屠殺民眾。
被絞死的蘇聯平民
另外,戰俘的待遇也相當令人堪憂。這當中蘇聯也有責任,因為蘇聯沒有簽署《日內瓦公約》,導致本國戰俘的命運完全被敵人掌握。紅軍政委、猶太人、穆斯林、疑似間諜一旦被抓到,會被直接槍決,而隨著納粹戰事吃緊,故意餓死、凍死俘虜也成為了公開的秘密。
經過1941年嚴酷的冬天,320萬蘇聯俘虜損失了280萬,苟活下來的人被當作苦力,長期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以彌補德國青壯勞動力的缺口。
戰俘作為最好用的勞動力
肯定是要被帝國“吃幹榨盡”的
▼
對大城市圍而不攻是飢餓計劃的特殊形式,列寧格勒是其中最慘烈的案例。在那為期872天的圍城戰中,納粹早早破壞了能源、食物與水的供應系統,並宣稱不接受投降,導致總計104萬平民死亡,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傷亡人數最多、經濟損失最大的戰役之一。
而當德軍節節敗退時,蘇聯西部居民先迎來的不是勝利曙光,而是德軍的最後一輪劫掠與焦土政策。
在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中,雙方都既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進行統計,,時至今日,二戰到底餓死了多少蘇聯人已經成為一個謎,後世史學家推測的數字是從420萬到1000萬不等。
納粹黨將東歐變成大農莊的“新世界”沒有實現,為東歐人帶來的苦難卻超額完成了。
而當蘇軍攻入柏林後
是多麼希望德國人血債血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