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華大學迎來了3800餘名“零字班”本科新生。據相關統計:今年清華大學錄取的本科新生裡,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佔26.6%,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20.2%。相比過去幾年,這是清華新生來自農村地區者比例最高的一年。面對輿論場上熱傳的“寒門難再出貴子”一說,這一資料給大量寒門學子更多希望,也讓更多人看到名牌大學的長遠眼光與包容態度。
從2011年開始,清華大學開啟了“自強計劃”,其招收的學生定位非常清晰:長期學習、生活在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或民族地區,自強不息、德才兼備的高中畢業生。被納入“自強計劃”的寒門學子有望被降分錄取。
清華大學向這些學生丟擲橄欖枝,其意義不言自明:給更多寒門學子“鯉魚躍龍門”的機會,改變他們的命運,讓身處貧困的學生看到希望。此後,南京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等高校也相繼啟動類似的招生方案,清華大學引領的這一招生改革風潮,已經具備了示範作用,並且被更多名校模仿與採納。
教育在階層流動中扮演的角色十分突出。考取名校的學生更有望躋身社會精英階層,而在階層流動速度放緩的情況下,精英階層家庭更有可能壟斷名校的入場名額。讓寒門學子獲得更多進入名校的機會,不僅是道義的體現,也是為了維繫社會公正、推動社會進步。
因此,清華大學公佈的這一新生資料,讓人看到了名校的強烈社會責任感。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就樂觀地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風險不存在了,如何幫助寒門學子透過教育改變命運,依然是一個巨大難題。
這其中至少包括兩個層面上的難題。首先,雖然一些幸運的寒門學子進入了清華大學,但相比那些具備優渥家庭背景的同齡人,他們往往在自信心、知識面與長遠發展思路上,存在一定劣勢,而這些問題也會成為他們未來成長之路上的障礙。因此,名校不僅要從招生上給予寒門學子一定的鼓勵與照顧,還要充分意識到寒門學子入學後可能面臨的心理困境、陷入的思維誤區,在實際教學與校園生活指導上,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
再者,我們不要只盯著個別名校對寒門學子的優惠政策,還要看到在更多非名校(尤其是二三本、高職院校)中,寒門學子並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與保護。在如今高考錄取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一些非名校的寒門學生很難憑“上大學”產生心態變化,更不會有名校寒門學生“天之驕子”式的身份意識。如何給予他們更多切實幫助,給他們的成長指一條明路,也是需要社會審慎思考的難題。
合理發揮優質高等教育在社會階層流動中的調配作用,是名校寒門學生比例提升一事的最大社會意義。對此,廣大教育工作者應有清晰認識:自己不只是一個“教書匠”,而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關鍵角色。只有高校拿出真誠的態度,教師發揮堅實的專業素養,才能更好地引導寒門學子走向成才之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