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90後員工的角度,談談我為什麼喜歡飛書
編輯導語:飛書是一款協作辦公產品,具有無縫協作、有效溝通、高效協同的特點。它將即時溝通、日曆、線上文件、雲盤和工作臺深度整合,透過開放相容的平臺,讓成員在一處即可實現高效的溝通和流暢的協作,全方位提升企業效率。本文作者從員工的角度,談了談她為什麼對飛書情有獨鍾。
我經常跟人說:即使我不在飛書工作、不會因此獲得任何報酬,我也會真心地把飛書推薦給身邊每一個人。
為什麼呢?
——飛書重新整理了我對“工具”的認知。
加入位元組之前,從來沒有想到過工具可以有這麼大的力量,當時只是經常聽說“飛書是一個很好用的產品”,但是完全低估了飛書能給一個組織和其中的個體創造的價值。
飛書絕不僅僅是一個“集即時通訊、日曆、文件、雲盤、音視訊會議、開放平臺為一體的協作辦公套件”。對於我個人來說,飛書是我在位元組跳動這家公司工作時的創造感、成就感、貢獻感、被尊重感、參與感、使命感的源泉。
我是學心理學專業的,因此平時比較願意思考工具帶給我的心理活動。我深入剖析了一下飛書給我帶來的“爽”感,以及作為一個90後,我在一份工作中追求的什麼?
一、創造感我最喜歡創意類工作,最討厭機械類純執行的工作,相信很多其他年輕的朋友也是如此。我也非常喜歡寫作和分享,從14年開始寫英文部落格,也透過部落格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之前的大部分工作和實習經歷都是“文字工作者”(比如記者、市場等等)。
我本來以為加入了網際網路公司以後,寫作機會就沒有以前多了,結果發現來了位元組以後寫作反倒比以前多了——因為每天都會寫文件(雖然大家可能看不到這些,因為大部分是內部文件)。
在位元組內部,有一個“用飛書文件寫部落格”的文化;我也有一個內部部落格連結掛在我的飛書籤名檔裡面,許可權是“組織內獲的連結的人可訪問”,所以位元組內任何同事都可以隨時點開看。
我覺得文件真的是激發了我的創造力,我會用blog記錄平時工作中的很多想法和心得。寫下來不僅能讓自己的想法被傳播,也會讓我思考的更清晰、更有調理。
同事們可以透過劃線評論功能給我反饋,這些反饋又給了我更多靈感。從去年12月開始寫,截至目前共有1100多名同事看過我的Blog。
甚至透過部落格認識了不少同事,促成了一些業務上的交流和合作:
除了blog以外,我也經常把一些關於業務的思考寫成文件,發給各種同事。文件的傳播讓我覺得我作為員工給團隊創造了價值,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飛書文件這個媒介。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飛書文件的話,我是不可能把這麼大量的資訊用這麼輕量的形式傳達給1000多個人的;即使我組織一個“線下分享會”,也不可能會有成百上千的同事同時有時間來聽,而且大家在知道內容之前也不一定會有興趣。
因為有了飛書文件,我的idea可以被快速地傳播到各種團隊,而且大家還可以用評論功能來針對文件細節跟我互動。沒時間寫雙語文件的時候,海外同事也可以用文件翻譯功能,一鍵把我的中文文件轉成英文去閱讀。
最近還開始嘗試一種新的分享形式,用飛書視訊會議的錄製功能錄Vlog:
想象一下,如果我在一個不用飛書的公司工作,這些想法我很可能就不寫下來了:一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媒介;二是因為很難實時收到反饋,導致缺乏激勵。
給同事群發郵件會顯得很奇怪,寫個石墨文件/Google Docs也不會有合適的地方放,也不會有很好的互動體驗。因為這些都是文件單品,沒有真正跟聊天工具和組織架構打通。
二、成就感飛書裡面有各種各樣的bot,其中我喜歡的一隻叫“雲文件助手”。別看只是小小的一個機器人,它給我日常工作帶來了非常多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比如:每次有人把我寫的文件某個群聊裡時,它都會給我發一個提醒;如果有人在我寫的文件上點贊,它也會彙總起來,第二天發給我。
想象一下:每天早上起來,有一個機器人來高興地告訴你說,昨天有這些同事看到了你工作的價值、覺得你的想法/作品很贊,想讓更多人看到;而且裡面可能包括不少你很尊敬的leader/大佬,你能不開心嗎?
再舉一個例子:已讀未讀。在飛書裡,傳送的訊息右邊會出現一個圓圈(左邊為單聊的介面,右邊為群聊的介面),可以知道收信人是否已讀訊息。
這裡引用我的一篇內部blog:
已讀未讀:
很多沒有用過飛書的人,聽說我們有“已讀未讀”提示的功能後,會跟我說“這樣會讓我的員工很有壓迫感,製造很大的快速回復的壓力。”
他們說,這個功能對老闆很友好,對普通員工並不友好。我想說:你用用飛書就知道了。
為什麼我作為一個普通員工,仍然很喜歡這個功能?
因為這個功能給我帶來的“愉悅”多於“壓力”,因為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被看到。
“希望自己被看到”是人類最本能的願望。
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一個幾百人的飛書大群裡,發了一個自己做的作品/業務進展,逐漸看著訊息旁邊的綠色圓圈被填滿,情不自禁想去點一下、看一下都有哪些同事看到了。你的努力被看到,甚至讚賞。
給自己的上級發一條工作彙報性質的訊息時,訊息旁邊出現了綠色的對號之後會很開心,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白做。自己的一條訊息被Pin到了群裡,說明同事認為你提供的資訊很有價值,值得被沉澱。
這種愉悅,真的是“用過才知道”。
我發現工作很有動力的原因,就是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做的工作對於組織的價值是什麼,並且知道如何為其付出努力。
我覺得貢獻感來自目標感,而我在位元組跳動的目標感很大程度上源自OKR工具的使用。
飛書OKR有“對齊”的功能,當我把我的一條“O”跟我的上級的一條“O”對齊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我的工作對於組織的價值,以及對於公司整體願景起到的推動作用。
Patty McCord在《奈飛文化手冊》裡寫道:
The greatest motivation is contributing to success. Treat people like adults. Great teams are made when every single member knows where they’re going and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re.Great teams are not created with incentives, procedures, and perks.
在飛書中,別人跟我的OKR對齊時我會收到提醒。
在很多公司“跨部門協作”都是一個痛點,而我覺得用OKR可以讓跨部門協作順暢很多。在位元組,如果我要跟一個其他部門的同事一起配合完成一個專案,我們一般都會互相對齊一下OKR。
我覺得OKR可以讓跨部門合作變得非常順暢,當我的同事對齊我的O時,彷彿他在給我一個承諾:我們可以互相幫助彼此完成目標,我們可以齊心協力一起把一件事情做成,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You have my support。
四、被尊重感我跟不少CEO提起飛書或者OKR時,他們都會擔心說:這一套體系和工具是不是隻適合自驅的人?你是一個很自驅的人,因此很適合你,但是我們的員工沒有那麼自驅。
對此,我想說:
- 如果你就這樣給你的員工下了定論,那可能是你的招聘標準有問題。你認為員工不自驅這件事情本身就說明你對員工不是發自內心的尊重;那員工為什麼要尊重公司呢?
- 到底是員工不自驅,還是你沒有給他們創造自驅的條件?我認為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是自驅的,都看環境有沒有給他創造自驅的條件。
“自驅”的前提是:我能感受到公司對我發自內心的尊重。我覺得飛書這個工具承載了沉甸甸的對員工的尊重。
比如:我們內部非常提倡用寫飛書文件/錄一個視訊會議的形式來做「非同步溝通」。
我有一個想法時:第一個反應不是拉一個會議,而是寫一個文件 ;然後發給一些同事,他們用評論的形式跟我互動;或者用視訊會議錄自己講一個文件,然後把影片發給同事。
非同步溝通背後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對他人時間的尊重”:我沒有權利要求你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坐下來跟我討論一件事情,我知道你的時間很寶貴,因此願意尊重你自己的安排;你可以在你方便的時候去消化這些內容,然後在方便的時候給我反饋。
比如:我出差的時候大量的時間在路上,可能每天幾個小時的時間都在車裡;因為有了非同步溝通,我就可以充分利用在路上的時間,在滴滴上也可以消化各種內容。
比如:由於飛書有強大的視訊會議功能,所以我們平時內部的會議都不會硬性要求一定要線下參加;很多時候我在外面或者在家裡接入更方便,遠端參加也一樣高效。
因此可以靈活安排自己的日程,每天留出一些沉浸式工作思考的時間。
再比如:資訊透明是一種對員工的尊重。
當我加入群裡能看到聊天記錄、並且被共享各種文件(只要是「組織內獲得連結的人可訪問」的文件,我都是可以透過搜尋功能找到的)、邀請到各種會議(飛書支援將日程轉發到群裡),我能感受到組織對我的信任,因此我也會願意加倍珍惜給組織創造價值的機會,這樣才能不辜負這份信任。
五、參與感我在工作中非常追求參與感,希望能夠“親自上戰場打仗”,而不是僅僅在旁邊圍觀——飛書是一個營造了很強的參與感的產品。
我覺得“參與感”很多時候來自“上下文”,位元組最重要的管理理念之一就是“Context,not control”,而這裡面所說的“Context”往往是透過飛書獲得的。
比如:
- 我每次進到一個新的群裡就感到“上下文撲面而來”,不僅可以檢視所有聊天記錄,還可以用“搜尋”一鍵定位到群裡被髮過的所有文件、圖片等,也可一鍵跳轉至當時的聊天,快速catch up我之前錯過的上下文;
- 我可以檢視任何同事的OKR以及每一條的完成進度,還可以在上面透過評論來提問/發表建議;
- 被轉發一個文件時,即使我不認識作者,也可以透過劃線評論的方式跟他互動切磋;
- 內部有很多資訊共享群(如“產品反饋群”、“競品追蹤群”等),這些群都是公開、任何人可加入的;由於有了這些公開群,我即使不在相關團隊,也可以給產品提意見和反饋,甚至參與了一些產品功能的命名。
我認為,正是因為飛書提高了公司內部資訊流轉效率,才能讓更多員工參與到決策中,發揮“集體智慧”的價值。
六、使命感這一點是最personal的。
我對於自己個人願景的定位是: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幫助社會提高效率這件事情當中。
我認為飛書是一個真正能給社會創造很大價值的產品。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效率控,日常生活中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浪費時間。從小就開始研究各種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方法,我會為了節省時間幾乎做任何事情。
比如:我的英語詞彙量都是用點滴碎片時間積累起來的。在這裡引用一段我在新加坡讀高中期間寫的blog:
很多同學說沒有時間背單詞,下面分享一下我用來背單詞的時間:
上廁所、洗澡、刷牙、等公交車、坐公交車、等地鐵、坐地鐵、等電梯、坐電梯、在食堂排隊、在貢茶排隊、在飯店等上菜、在staff room門口等老師。
這些零碎的時間是背單詞的最佳時間,因為you really have nothing better to do。
除了單詞本以外,可以把單詞寫到post it上,貼在廁所的鏡子上和浴室的牆上,還有其他一切你可能發呆的地方。
我對自己的”dream job”的定義就是:能找到一個我自己真心buy in的產品或者理念,並把它推給全世界。所以能在飛書工作,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曾經有位元組的前員工說,他們離開位元組時最捨不得的就是飛書。我覺得飛書重新整理了我對「工具」的認知,位元組跳動也重新整理了我對「公司」的認知。
如果我有一天需要找一個新的工作,我真的會開始把“工具”作為我選擇機會的一個重要元素,我可能無法去一家不用飛書的公司了。
作者:張睿(Zara),飛書的產品經理,此前曾就職於風險投資機構GGV紀源資本,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
本文由 @張睿(Zara) 投稿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