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公元前403年:魏國,一個成功崛起範例

由 戚國慶 釋出於 經典


兩件大事兒。

第一件,

初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誰的任命呢?周威烈王,也就是周天子,天下共主!這一任命意味著,從此,韓、趙、魏是合法諸侯了,有實也有名。

韓、趙、魏瓜分晉國,本身是不合周朝禮法的。嚴格說,這三家在當時就是典型的亂臣賊子。

所以司馬溫公說了,周天子一朝不官方承認,三晉就一朝沒有名分,一旦有一個像齊桓公這樣的人出現,三晉就是過街老鼠。

這話未必對。天下大勢,浩浩湯湯,少數人的負隅頑抗改變不了什麼。但“惟名與器,不可輕假於人”大體沒錯。

第二件事兒,魏國崛起。

崛起不是一瞬間的事兒,但在經歷了多年的奮鬥經營之後,這一年,對魏國崛起進行一個階段性總結。

本文主要講這件事兒。為了更明晰地呈現,我們分條縷析。

01

從BC453到BC403

BC453年,晉陽大戰,智氏滅,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三分智伯土地及大部分晉室土地。

韓氏。BC424年韓康子卒,子韓武子繼位。BC408年,韓武子薨,子景侯(韓)虔繼位。

趙氏。BC425年趙襄子卒,傳位給哥哥伯魯的孫子(趙)浣,是為趙獻侯。BC408年,趙獻侯薨,子烈侯(趙)籍繼位。不過獻侯繼位有點波折:趙襄子的弟弟(趙)桓子不樂意,帶人把趙浣趕跑了,自己在代當了一年國主,死後,國人暴動殺了桓子的兒子,才又把趙浣迎回來繼位。——這裡注意一點,春秋戰國的

國人

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時常有廢立之舉。

魏氏。BC424年,魏文侯斯繼位。魏斯是魏桓子的孫子,《史記-六國年表》沒有關於魏斯父親、魏桓子兒子的記載,是否直接祖傳孫尚不得而知。

總之,5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晉陽大戰的主角都退出歷史舞臺,到BC403年,是孫子輩大展拳腳的時候,而此時,魏國崛起的奠基者,魏文侯已經當了25年國主,銳意改革,25年足夠了!

02

何魏國之多才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影響時勢。這我理解,但我一直無法想不明白,為什麼英雄會扎堆出現?

魏文侯禮賢下士,他以大儒卜子夏、田子方為師,駕車經過隱士段乾式家,必定直立行注目禮。

——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

任何時候,禮賢下士都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能團結人才。但單單禮賢下士,士卻從何來?無法解釋。

魏國崛起,不單單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這種理論家,還有一大批實幹家。

後來魏文侯要設立國相,和李克有一段談話,我通常把它記為李克論相,具體內容後邊說。他在這裡提到,翟璜給魏文侯舉薦的5個人。

吳起,法家代表人物,還是大軍事家。

西門豹,治理鄴,小時候的語文書上就學過,把巫婆神漢沉河的那位。

樂羊,伐中山,這個大家可能不熟,並不是《樂羊子妻》那個樂羊子。但顯然,這位是個挺能在艱難環境中打仗的主。

李克自己,樂羊打下來的中山,就由他守衛善後。

屈侯鮒,給魏文侯的兒子魏擊,也就是後來的魏武侯當老師。

當然,還有國相候選,魏成和翟璜,那自然是了不起的人物。

內政外交、文治武功,每一方面,都有俊才可用,偶然也,必然也?

03

魏文侯定的路線

外交上,

立信懷仁

有一次文侯和群臣飲酒,君臣一堂,其樂融融,忽然下起了雨。文侯卻命令駕車出去,群臣問為何?

文侯說:“我跟虞人約好了今兒打獵,不能因為喝大了、天下雨就不去”。

這是與人交而有信。

韓、趙有一段時間不對付。韓人就來請求魏國和他們一起攻打趙國,魏文侯拒絕了。趙人也來請求魏國一起攻打韓國,魏文侯也拒絕了。

自然,當時是要得罪這兩個諸侯的,但後來韓、趙都聽說了魏文侯沒有對他們落井下石,就都被文侯的厚道折服了。

這是懷仁!

仁與義,是比武力、智力、勇氣更強大的力量。強權能使人一時屈服,仁義卻能讓人心服口服。

這一點,後來的魏惠王就未必懂,攜文侯、武侯之武力,西攻秦、東扛齊,內欺韓、趙,南邊沒少招惹強楚,終於被齊國打殘、被秦國蠶食,一蹶不振,苟延殘喘。

內政上,重用李悝為相,變法改革。

具體細節,《資治通鑑》沒有敘述。我查閱資料後,大概總結一下李悝變法的主要內容。

1、廢除貴族世襲制,建立新的人才選拔機制。——這一點,可以部分解釋魏文侯時期何以人才濟濟。

2、鼓勵精耕細作,提高單位產量。實際上,從井田制到土地私有,人的幹勁兒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3、發明平糴法。也就是豐收時政府平價買入,避免穀賤傷農;災年時,政府再平價賣出,避免囤積居奇,傷害人本。這個措施,我們現在甚至都還在用。

4、編制《法經》六篇,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法律著作。

大體這樣。我不太能理解,司馬光在這裡,完全沒有提到李悝。

我們知道,司馬光的活躍年代和王安石重疊,正逢王安石變法,司馬光是反對派領袖。

但如果據此認為司馬光有意淡化李悝,卻也小看了司馬溫公的格局。後來的商鞅變法,《資治通鑑》就記述詳細。當然,司馬光仍舊批評了商鞅,但絲毫沒有藏著掖著。

不過,為什麼就不寫李悝呢?到底為什麼?我也不知道。

體現在執行力上,當然由上文提到的一干能臣干將具體實施。

最後,再簡單聊下魏文侯的對外攻伐。

戰國時代了,這是不需迴避的事情。仁義是指導思想,具體操作卻還是實用主義。

總結一下。

對齊、楚,聯合三晉,站在正義的一方,扛強(齊楚)扶弱(燕)。——文侯武侯時期,魏國的對外戰爭,大多是三晉共進退。

遠交近攻。當然不能向兄弟國家,也就是韓、趙下手,這兩個,既是羽翼,也是唇之於齒。那就向西,跨河擊秦,向東北隔著趙翻過太行山去蠶食中山。


——這裡簡單畫個草圖,提一下魏國對外的天然劣勢。黃河、太行在古代都是天險,那河西、中山之於魏國,堪稱飛地。強盛時能奪得,衰弱時也容易失去,毫無辦法。

最理想的,當然是滅趙吞韓,混一三晉,但這個機會本來是留給智瑤的,魏文侯時,已經不具備這個條件了。

04

李克論相

這一部分,我對照了下太史公的《史記》,《資治通鑑》基本上照搬了原文。

帶點私貨。《史記》這本書,從語言到寫法、謀篇結構,都是神作。個人認為寫東西的人,最好能熟讀大部,能大段背誦最好。

李克論相這一部分,就有幾句值得熟讀成誦。

魏文侯問魏成和翟璜誰適合當國相,李克推辭了一番,魏文侯說:“

先生臨事勿讓

(多簡潔!)”

然後李克就說了:

君不察故也。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此5個排比短句,如何深刻地瞭解一個人,方法論全在這裡了。

最終,魏文侯選了魏成為相。

翟璜還不服氣,埋怨李克不替他說話。翟璜就說了,我啥都沒說,就說這五句話,然後就知道魏成會當國相。

原因嘛?

魏成的俸祿,十有八九都散出去了,結識了田子方、卜子夏、段幹木這些人,舉薦給國君,國君把他們當老師對待(

師事之

)。而西門豹、樂羊、吳起們,國君都當做臣子(

臣之

)。

高下立見!

李克的解釋,個人認為,有些詭辯。但翟璜卻是服氣的,跟李克說:“

謹受教,願卒為弟子。

沒辦法不服氣!帝王師是古代士子們的最高理想!

05

吳起其人

吳起這一生,譭譽參半,波瀾壯闊。

曾經給大儒曾參當弟子,據說因為人品問題,被曾子嫌棄過。

娶了齊國妻子,在魯國當將軍。魯國和齊國交戰,吳起為了能當將軍,就把妻子殺了,最終取得魯君的信任,帶兵打敗了齊國。這是

殺妻求將

但魯國還是容不下他。剛好魏文侯招攬賢才,吳起就去了魏國,在這裡得到重用,長期鎮守西河,西攻秦,東脅韓。

在魏國帶兵的時候,有個故事,很能說明吳起的帶兵風格。

他有個士兵,身上出了個毒癰,他親自為他吮毒。結果這個士兵的母親聽到了,大哭。別人問她哭什麼,將軍親自吮毒,多麼有排面的事兒。

這位老母親就回答了:“當年,將軍也是這麼對孩兒他爹的,結果孩兒他爹打仗很勇猛,總是衝鋒在前,然後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對我兒子這樣,我真不知道他會死在哪裡!”

與士卒同甘苦,得士卒心,所以吳起能打仗。

但是魏文侯去世後,武侯繼位,受了公叔的挑撥,逼走了吳起。

吳起又逃去楚國,和楚悼文王一起在楚國推行改革。

他們本來有機會幹出商鞅、秦孝公那樣的事業,但楚國公族勢力過於強大,楚悼文王死後,公室叛亂,吳起被殺。

雖然吳起機智地抱著楚悼文王的屍體被射死,把那群憤怒的楚國宗室拖下水,有70多家被滅族,但改變不了吳起這一生的悲劇性。

吳起可以單獨寫一篇。但我們這一輪主要是理清年鑑大事,防止跑偏,簡述之後就暫且打住。

只要記住:公元前403年,魏國有很多傑出的人才,而吳起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