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其實明末戰爭形勢並非只在遼東。今人和明末之人一樣都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眼裡只有遼東。最明顯的例子是就是熊廷弼的三方佈置策。
說的時候是慷慨陳詞,做就有心無力。廣寧從部署到失守,在山海關的熊廷弼一直都是被廣寧防務牽制,根本沒有時間、機會去部署天津、登萊這二方的軍務。
而明朝內閣對於登萊巡撫陶朗先要求的兵餉也是口惠而實不至。12萬大軍駐守的廣寧失陷後,登萊只有不到3萬兵,能夠作戰的估計也就是1萬人。
毛文龍的鎮江之捷,更讓熊廷弼的三分佈置策成為空談,原本是承擔收復遼東半島的登萊,成為了東江總兵毛文龍的跨海輸送後勤基地。
廣寧失陷後,孫承宗採取袁崇煥的建議修建寧遠城,在寧遠部署完畢後,孫承宗想要去登萊整頓兵馬,竟然被兵部阻止。
一個小小的遼東三方佈置策,說是個個都慷慨激昂,做就有心無力。更不要說全國性的戰略防禦,根本就是一塌糊塗。
從戰略上來講,即便明朝能夠堅守寧錦、收復遼東半島,也無力收復遼東。
配圖
1630年袁崇煥被殺時的形勢是:
1、1628年後金擊敗察哈爾的多羅特部,開始侵奪錦州北部的察哈爾部;崇禎帝拒絕賑濟錦州北部的察哈爾等蒙古部落,導致他們投靠後金;當年9月,林丹汗擊敗順義王俺答汗後裔,而後金在蒙古部落的支援下擊敗林丹汗,至此後金基本上控制了燕山北部,林丹汗則以呼和浩特一帶作為基地。
1629年,皇太極以滿洲和蒙古騎兵發動從燕山北部、進攻北京的己巳之變時,林丹汗的蹤跡是在延綏紅水堡附近。由於明朝拒絕援助林丹汗,林丹汗劫掠明朝邊境。
1630年,袁崇煥被殺。當時後金兵還在北京城附近,林丹汗以10萬騎兵進攻宣府,威脅明朝要了18萬兩的賞金。
1632年,皇太極擊敗林丹汗,奪取歸化城,自此明朝北部邊境基本上已經和後金對接:西到黃河木納漢山,東到遼東的蒙古草原都已經被後金控制。
也就是說,後金已經能夠直接進攻寧錦、宣府、大同、偏頭、延綏、寧夏等明朝邊鎮。
寧錦防守再固若金湯,明朝無力阻止後金攻佔大同、宣府,進入山西;攻佔寧夏、延綏進入陝西。
1632年後明朝和後金的戰爭已經從遼東一地邊境戰爭,變成兩國的全線戰爭。
1635年,在1628年土默特順義王卜失兔被擊敗、1634年林丹汗病死後,瓦剌部落的後裔準噶爾部巴圖爾渾臺吉,開始建立準哈爾汗國。
配圖
當時明朝的局勢是:東有後金,西有剛剛興起的準噶爾汗國。由於成吉思汗後裔再林丹汗死後再無勢力,對蒙古草原的爭奪,將會是後金和準噶爾汗國不可調和的主題。
這個局勢,歷史上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遼國剛被滅時的北宋時期(金朝、北宋、興起的西遼)。第二次就是明末。
東後金、西準噶爾、南大明,這就是明末的三方局勢。中國歷史上兩次非常類似的局勢結局基本一樣:
1、 原本的草原舊政權最早被滅(遼朝和蒙古帝國的順義王政權、林丹汗政權)。
2、 南方的中原政權潰敗(北宋和明朝都可以用潰敗來形容,基本上沒有能夠和南下的政權打過一場有力的戰爭)。
3、 西方新興政權持久(西遼存在94年、準噶爾汗國存在122年)。
4、 東方政權都是在佔據中原北方漢地後才滅了西方政權(1215年成吉思汗攻佔大都,佔據黃河以北,才在1218年滅西遼;康熙帝1681年平定三藩、1683年攻克臺灣,1690年才肯和準噶爾汗國開戰)。
因此,如果從北宋末年曆史走向來看,不管袁崇煥是否被殺,明朝的首要任務已經不是收復遼東,而是保住自己的一條命。以下從袁崇煥不死、繼續執掌遼東軍權的基礎上分析大明、後金、準噶爾三國的局勢。
配圖
大明:只有改革才有活路
袁崇煥不死,袁崇煥就能控制寧錦、登萊、東江三地的明軍。袁崇煥奪取遼東半島,甚至鎮江都不難。真正難的是,如同上文所說,2年後,後金進攻明朝,不是一定要透過寧錦,可以從燕山關隘、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等地進攻。
尤其是宣府、大同、延綏三鎮,兵力薄弱。後金要是大舉攻城,基本上難以抵擋。大同丟失,山西就不保;延綏丟失,同時發生民變的陝西,明朝根本就守不住。
山西丟失,北京等黃河以北就不可能防守得主。明朝只有一個選擇——遷都南京,或遷都到中都鳳陽。
寧錦是否能夠守得住,在1632年時,已經意義不大。寧錦的意義不過是後金進入北京城的捷徑,並非唯一通道。
因此那些所謂吳三桂不投降滿清不能入關的論調可以休了。金朝在佔有平州的情況下,不是從平州攻打幽州,而是從居庸關攻打幽州。成吉思汗也是透過居庸關一帶攻佔大都。
明朝時的也先攻打北京城、俺答攻打北京城都是經過居庸關一帶的長城直接攻打。若後金佔領了大同、宣府,北京城就直接暴露在後金兵力之下,寧錦所謂的護衛作用,基本上已經失效。
事實上,明朝只有改革才有生存的希望。從南宋的歷史經驗來看,明朝最先要做的就是恢復分割槽防禦。從軍事角度上看來,南宋趙構表面上昏庸無能,但南宋之所以能夠在和金朝的對抗中生存下來,最大的改革就是趙構給了四大將兵權,讓他們擁有用人權(部下將領和轄區州府官員任命的建議權)和兵權(可以自行招募兵力、招降盜匪、戰事處置權等)。本質來說,南宋中興四大將就是中晚唐時期的各藩鎮節度使。
趙構暫停了樞密院的兵權,給了四大將兵權,這才有南宋在防禦戰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保住南宋政權。
四大將分割槽防禦,這是南宋防禦金朝南攻的基本策略。從東到西,南宋各區防禦大將分別是: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岳飛、吳玠兄弟。
明朝建立時,朱元璋在北方戰線上也是分割槽防禦,而且是藩王分割槽防禦:遼王、寧王、燕王、代王、晉王、秦王等都是邊境防禦的核心。
直到朱棣遷都北京後,朱元璋的藩王分割槽防禦策略才被完全敗壞。從此之後,明朝再無分割槽防禦思想,尤其是朱棣放棄了大寧、東勝等蒙古草原上的衛所。
明朝若想在1632年存活下去,必須進行如下的改革,否則根本沒戲:
1、 恢復朱元璋時期的分割槽防禦,給予將領方面大權,讓他們軍政一體,獨當一面;
2、 改革民、軍、匠三戶制度,允許三種戶籍可以自由轉換,平衡三種戶籍的利益,真正發揮民戶繳稅、軍戶作戰、匠戶器械的分工合作作用;
3、 遷都。遷都到汴梁或南京。也可以實現三都制:南京提供稅賦、汴梁、北京作為軍餉中轉站。
4、 節流。改革宗室俸祿制度,允許各地宗室以免稅的方式自行謀生,或將各地宗室的俸祿轉移到各地藩王王府承擔;改革倉儲、輸運、驛站等制度,清退厄員,查處貪腐。
5、 改革嘉靖帝確定、張居正一條鞭法強化的白銀貨幣制度,提升銅幣、紙幣的流通程度,讓一般百姓用銅錢、商人用紙幣交易的習慣,減少朝廷的白銀流入壓力;
6、 改革衛所制度,明確分開軍屯戶和兵戶,或者是隻保留兵戶,將衛所軍屯改為民田,讓衛所只保留純粹的兵役職能。
至於後金和準噶爾汗國,雖然軍事上在進攻上佔有優勢,但明朝擁有紅夷大炮的情況下,進攻的優勢已經被抵消。
加上後金和準噶爾汗國都必須佔據蒙古草原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雙方未必能夠實現和平。明朝最佳的策略是採用合縱策略,挑撥後金和準噶爾之間的爭鬥。
但作為新興的國家,後金和準噶爾汗國還有另外一個優勢——積極採納先進武器技術。
後金在寧遠之戰首次被明軍擊敗之後,就一直積極製造紅夷大炮。1631年,袁崇煥死後一年,後金成功鑄造出了第一門紅夷大炮——天佑助威大將軍。鑄造的工匠王天相,是1629年後金攻打北京城時帶回的俘虜。金世祥、丁啟明二人也是後金時期鑄造紅夷大炮的得力之人。
熊廷弼防守遼東時,曾大量鑄造佛朗機炮、呂宋大銅炮,因此遼陽失陷後,後金也擁有一批能夠鑄造佛朗機炮、呂宋大銅炮的工匠,後金的鑄造基礎並非一窮二白。
1629年時皇太極的滿洲八旗中已經有火器營兵、八旗炮手兵等的存在。
1631年後金鑄造出第一門紅夷大炮,皇太極立即組建由佟養性率領的八旗漢軍,讓擅長火炮的漢人自成一軍,作為後金的火炮軍。1631年7月皇太極進攻祖大壽防守的大淩河之戰,八旗漢軍就以4門紅夷大炮、36門佛朗機炮參戰。
1632年反叛明朝的孔有德以訓練有素的火炮兵、20門紅夷大炮和望遠鏡等裝置,投靠後金,更是瞬間提升後金的紅夷大炮實力。
至於準噶爾汗國,巴圖爾渾臺吉晚期已經和俄羅斯進行合作,增強自己的實力,擴大勢力範圍。到噶爾丹時期,準噶爾汗國和俄羅斯的合作更為親密。為了拆除俄羅斯和準噶爾汗國的合作關係,康熙帝不惜簽署《尼布楚條約》,確認俄羅斯擁有西伯利亞的合法權利。
如果沒有《尼布楚條約》,大清無力阻止準噶爾汗國和俄羅斯的共同東向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