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後的第二年開始修築"馳道",以供巡狩之用。為了"示疆威,服海內",秦始皇先後五次巡視全國,足跡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島,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區,東到山東沿海,並在鄒嶧山、泰山、芝罘山、琅邪、會稽、碣石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此外又依古代帝王慣例,於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於天,謂之"封禪"。
長期以來, 人們對秦始皇的“巡遊”多持否定的態度, 認為其興師動眾, 勞民傷財, 因而起了消極的作用。但客觀地來看, 秦始皇的“巡遊”也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第一, 巡遊推動了交通的發展。
為了巡遊的方便, 也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地的控制, 秦始皇動用人力、物力進行了大規模的陸路交通網路建設。戰國時期, 各諸侯國為了割據, 在各自的範圍內, 修築了許多堡壘、關塞、堤防, 這成為統一後交通的嚴重障礙。秦始皇下令“墮壞城郭, 決通川防, 夷去險阻”
公元前220年下令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 即當時的高速公路。其“東窮燕、齊, 南極吳、楚, 江湖之上, 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 三丈而樹, 厚築其外, 隱以金椎, 樹以青松。”
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又下令修築北方大道“直道”, 其由咸陽經過上郡、雲陽, 直達九原, 全長1800多里。還在四川通往雲南、貴州的崇山峻嶺中修築五尺寬的“五尺道”, 以及攀越五嶺的新道等。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把全國各地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交通是政治、經濟的命脈, 全國大道的開通, 對於加強中央集權, 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 巡遊有利於易風移俗, 整治當時的不良社會風氣。
秦始皇在巡遊中, 留下了七塊刻石, 其中有宣傳封建禮教、易風移俗的內容。如《琅邪刻石》中有“匡飭異俗, 陵水經地”之辭;《泰山刻石》中有“男女禮順, 慎遵職事。昭隔內外, 靡不清靜”之語;《會稽刻石》則作了具體的規定:“飾省宣義, 有子而嫁, 倍死不貞。防隔內外, 禁止淫佚, 男女潔誠。夫為寄豭, 殺之無罪, 男秉義程。妻為逃嫁, 子不得母, 鹹化廉清。大治濯俗, 天下承風, 蒙被休經。”如果妻子在丈夫死後, 在有孩子的情況下而改嫁他人, 是對已故丈夫的背叛, 是不貞節的表現。如果丈夫與其他女人有姦情, 妻子可以把他殺掉而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妻子拋棄丈夫改嫁, 做子女的可以不認她為娘。目的是禁止兩性關係混亂。
秦始皇之所以特別在東南地區強調宣傳男女之間的封建禮教, 清代的顧炎武認為:“吳越春秋, 至謂勾踐以寡婦淫佚過犯皆輸山上。士有憂思者, 令遊山上以善其意。當其時, 蓋欲民之多, 而不復禁其淫佚。傳至六國之末, 而其風猶在。故始皇為之厲禁, 而特著於刻石之文, 以此與滅六王並天下之事並提而論, 且不著之於燕齊, 而獨著之於越。”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實際上, 會稽原屬越族活動的地方, 社會生產、文化比較落後, 氏族社會偶婚制習俗還有相當的遺存, 男女淫亂的現象還相當嚴重, 因而針對這一現象, 提出加以嚴格禁止。秦始皇大力提倡封建禮教, 改變落後習俗, 整治不良社會風氣的做法, 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第三, 秦始皇在巡遊中所留下的刻石文字, 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對一統天下局勢下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給予了大力歌頌, “首次以官方文書的形式, 確立了堅持國家統一的基本政治原則和政治要求。此後大一統的國家政權形式成為後世歷代王朝奉為至上的政治原則和政治追求, 國家統一成為中華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始終追求不懈的神聖政治理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秦始皇東巡為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認同的建構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其歷史意義應當予以充分肯定。”
總之, 秦始皇在消滅了關東六國割據政權後不久, 就馬不停蹄、不辭辛勞地對地方進行了多次巡遊考察, 其目的就是要維護和鞏固秦王朝的統治。這一舉措, 雖有勞民傷財的嫌疑, 但對於加強秦王朝疆域內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聯絡, 促進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走向一體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