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蘇聯領導人常常感嘆,如果西伯利亞的廣闊地區全部種上糧食,那該多麼幸福。隨著冷戰的進行,美國作為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糧食產量第一的國家,憑此得到了很多自身糧食產量不足的國家的支援。
這讓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後開始掌管蘇聯,渴望與美國爭霸的赫魯曉夫羨慕不已。赫魯曉夫最初也是個實踐派,1949年赫魯曉夫在烏克蘭讓當地農民採取“方形穴播法”,並且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獲得了大豐收。1953年赫魯曉夫調任莫斯科,他在自家門口親自實驗種植玉米,獲得豐收。
(題外話)“方行穴播法”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已經被採用,就是在地上打壟種植作物,可以更多的採光,同時抵禦旱澇。當時赫魯曉夫捧為至寶,可見西方雖然工業文明起步早,可他們的古代農業發展確實與我們不在一個量級。
從此之後,赫魯曉夫正式在蘇聯廣泛推廣玉米的種植。玉米產量大,抗病,抗災害,人能吃,也可以發展畜牧業,在初期收穫了一些成功。1955年蘇聯的玉米種植面積達到了930萬公頃,成為蘇聯的主要農作物。
如果事情僅僅發展到這裡,玉米絕對是赫魯曉夫職業生涯的一個亮點,總的來說玉米的口感還算不錯,蘇聯人民當時並沒有抱怨之聲。
1959年赫魯曉夫應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邀請訪問美國,艾森豪威爾帶著他參觀了位於美國愛荷華州的著名玉米農場---加斯特農場(此農場為前總統杜魯門夫人家族經營)。赫魯曉夫被一望無際的玉米震撼了,他當時認為美國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尤其是玉米種植。
美國專家對赫魯曉夫講解了玉米帶和畜牧業帶如何良性迴圈,獲得豐產的一些經驗。
回到蘇聯後,赫魯曉夫下令,增加數倍的玉米種植面積,要求1年內全國總種植面積達到2800萬公頃。
蘇聯人就必須拿西伯利亞的凍土動腦筋了。
不過由於日光照射有限,溫度較低,種植出來的玉米無法拔出玉米穗。與此同時,玉米種植導致蘇聯國內其餘種類的作物大幅度減少,畜牧業根本無法依靠成本高昂的玉米秸稈持續。
一些地方官員從全國別的地方購買玉米,聲稱自己所轄州玉米豐收;蘇聯梁贊州聲稱自己的玉米都用做了畜牧業,並從全國買肉糊弄赫魯曉夫,最終仍然無法完成指標的州長無奈自殺。
1963年赫魯曉夫下臺的前一年,蘇聯出現饑荒,不得不在戰後第一次向西方購買糧食。蘇聯人給他取了個外號“古古魯沙”,俄語意思為玉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