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將過,經歷了高考奮戰的學弟們又即將迎來全新的大學生活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篇主要分享大學學業方面的經驗,下期還將對大學的宿舍生活,大學社團進行經驗分享,希望能幫到第一次踏入大學校園的萌新們。
第一個誤區,關於大學生學習最相關的問題就是考試了,有時候我們在網上會看到一句話:大學掛科很正常,不掛科的大學生活不完整。
其實掛科,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首先很直接的就是,你會失去評優還有拿獎學金的機會。其次,掛科之後,如果學校可以補考,你會得到一個補救的機會,沒有的話,你需要重修,重修代表著,你接下來的學習任務更繁重,可能去上課的時候會有心理負擔,還有可能付出的重修費用。最後,如果累計掛科次數到一定程度,會失去學位證或畢業證。當你出現掛科的問題的時候,希望你們先思考一下原因,是因為不想學,還是學不會,如果是學不會的話或者不想學這個專業的話,考慮看看轉專業;如果不想繼續讀書,與其浪費大學的時間,不如休學一段時間,找找人生的方向,確定要學習就好好學習,不學習就退學,去做想做的工作。
第二個誤區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句話,就是大學平時可以不學習,考試時突擊幾天,就可以超過60分了。
這句話是真的嗎?其實對於一些科目,你確實可以只突擊幾天就60分,但這是我們要的嗎?你對期末成績的追求就是不掛科而已嗎?這明顯是不行的。我們先從比較現實的角度來看,大學結束之後,大部分人會去找工作,你的績點是會成為參考因素,當然我們知道,不單單隻有績點,現場也會筆試面試。如果平時都沒有好好學,到時候的考試也不會好到那裡去。除了一種情況,你是經常參加學術比賽,所以影響成績,畢竟你的比賽不一定用到課上的所有知識,但是你用到的科目,必然考得不會差,如果你相關比賽很優秀的話。接下來說另一個原因,大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其實再往上來說,要輸送人才去做研究,你不把前人的基礎先學習透徹,你又怎麼去做擴充套件呢是吧,總是需要人擔負這個使命,不斷開拓進取。所以無論你畢業後選擇工作還是科研,你都需要掌握所學知識,而不是滿足於考前突擊的60分,其實這挺浪費金錢和時間的,什麼東西都沒有學到的話,上學有什麼意義呢是吧。
第三點就是學習方法的轉變問題
很多人上了大學之後還採用高中那一套,須知大學教學方法和高中是有很大不同的,在高中,為了高考這個目標老師會督促你學習,所有知識點都確保傳達到位,事無鉅細,多數時候你是被動地去學,相比之下大學老師就佛系許多,你如果不主動請教他們就不會去理你,反正到時候期末考試不及格吃虧的是你,沒有人來督促你學習,不要以為還像高中那樣老師反覆敲黑板重複知識點問你們搞懂了沒有,現在高校課堂ppt教學已經很普遍,老師講課又很快,一節課只要稍微走神就漏掉很多關鍵內容,老師又不會重複,過後如果你不問那你等於白上這堂課,學費花掉了又沒學到東西,挺虧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要學會提前預習和查閱資料,課堂上或者課後多問老師和同學,高中階段是我必須學,上了大學態度要變成我想要去學,被動變主動,充分發揮我們的自學能力和不恥下問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掌握一門知識。
第四點關於學業的誤區是:功利性學習。什麼叫功利性學習?就是我選這門課對我學分績點有沒有什麼幫助,考證有沒有幫助,再遠一點,對我將來找工作有沒有幫助,對我未來10年20年的職業規劃有沒有幫助,等等諸如此類,一切圍繞考試考證以便現在或者將來獲取實質性回報的學習,稱之為功利性學習。不是說功利性學習不好,而是如果所有學生都這麼功利的話,那大學就淪為了XXX職業培訓機構,你上大學的目的只是為將來經商賺錢做準備。愛因斯坦曾經於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學會舉辦的麥克斯•普朗克六十歲生日慶祝會上發表講話的時候談到:科學殿堂裡有各式各樣的人,有的人是為了追求智力上的快感,科學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娛樂,還有一些人,科學只是他們獲利的工具,這兩種人功利性都非常強,對這些人而言,只要有機會,人類活動的任何領域他們都會去幹:他們究竟成為工程師、官吏、商人,還是科學家,完全取決於環境。這些人對真理這片森林而言只是蔓草一樣的存在。但是還有一種人,他們總想以最適當的方式來畫出一幅簡化的和易領悟的世界影象,試圖用這種世界體系來代替經驗的世界,並征服它,促使他們探索真理的精神狀態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非常類似,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內心的激情。這些人像參天大樹一樣構成了科學殿堂的根基。最後願各位萌新們都有一個豐富多彩的大學旅程,讓大學生活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爭輝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