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西雙版納的十二兄弟少一人,他去了哪兒?說出來都是淚

由 卯秀珍 釋出於 經典

在北迴歸線附近有著一座四季沐春的城市——西雙版納。這也是北緯21度的一個奇景,因為在北緯21度的地球其他地方都是沙漠,唯獨這裡有著一片綠洲。

但是現在的西雙版納已經不在是曾經的那個版納了,她早已經不完整,這其中還包含著一段屈辱的歷史,那就是晚清與法國的一段往事。歷史上的西雙版納除了包括今天的江城縣外,還包括寮國豐沙裡省的勐烏和烏德兩個縣。

西雙版納中的“西雙”在傣語為“十二”的意思,即西雙版納即為十二個版納:版納景洪、版納勐養、版納勐龍、版納勐旺、版納勐海、版納勐混、版納勐阿、版納勐遮、版納西定、版納勐臘、版納勐捧、版納易武、版納勐烏。

在明朝的隆慶四年,在此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宣慰司就把轄區分為十二個“版納”,“西雙版納”就是這樣來的。

公元1180年,即傣歷542年,帕雅真領兵征服各勐部族,建立起勐泐國,當時統一中原的為宋朝,為防止其對宋朝邊境生亂,宋朝派遣使者至景隴(今景洪)賜虎印,封帕雅真為景隴金殿王國至尊佛主。

在元代時期,這裡設定徹裡軍民宣慰司,統籌軍務,並實行土司制度。明朝年間,在勐泐設定宣慰使司,統轄各勐。隆慶年間,第十三代宣慰使將所轄的30多個勐地合併為12個轄區,後稱之為“西雙版納”。

清代雍正七年,推行“改土歸流”,在瀾滄江以東的轄區直接委派流官,設普洱府衙管理。同時在勐烏、烏德任命土把總兵,設傳訊兵,由此表明我國始終治理著勐烏和烏德兩地。

在清朝晚期之前,勐烏和烏德仍是十二版納中的一版納。在晚清末年,法國這一帝國主義殖民者在佔領中南半島中的越南、寮國和柬埔寨以後,以逼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為由,公開向清政府索要勐烏和烏德等地,最後在帝國主義的逼迫之下將勐烏、烏德、化邦盟勐等地拱手交給法國。

這一訊息傳開之後,第四十二世召孟罕勒宣慰刀承恩聞知版納勐烏國土割讓法國,使得原有的12版納變為11版納,其親自率軍前往爭奪,在勐臘為清廷官兵所阻之後,痛哭而歸。

法國軍隊在進入當地之時也受到當地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法軍遭受極大的損失。法國為報復當地大肆燒殺,殘酷鎮壓百姓,在十多年的抗爭中,傣漢居民無地容身而不得不遷移至勐臘地區。就這樣,美麗的西雙版納殘缺了,12版納之一的勐烏、烏德成為了祖國的傷痛,後來成為了鄰國寮國的國土。

著名傣學家李拂一所著《車裡》《泐史》等書籍中,就曾數次為這兩個地方痛哭。曾經的人早已不在,但是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的功績。在古城易武的白雲洞石壁之上就還刻有詩詞。如邊地寄行蹤,直道難容,盤根錯節難英雄。就表明當地軍民的處境,國家貧弱就要捱打的悲楚。

洞中還保有張汝恭、黎肇元等人的摩崖題刻,也深深反映了眾人對國土被割的苦悶。其中《沁園春•西雙版納》的內容仍是可以看出,但無法認出是何人所作。

其中詩詞的內容為:“一洋一灣,聯袂擁來,大漠綠洲。探莽莽雨林,尋幽攬勝;怒山縱目,瀾滄泛舟。大象遊蕩,孔雀穿梭,百鳥和鳴花香流。流連處,傾城覆聖水,能不淹留?人醉思弛神悠,千百年往事越心頭。念蠻煙瘴地,緬侵泰擾;景龍金殿,一蹴荒丘。花蛇公主,空發浩嘆,大好河山相拱手。正赫日,當圖展長纓,收拾金毆。”

又有幾人能體會其中深意啊!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成立之時,雖然領土早已不全,但是“版納”有各民族團結之意,故仍然沿用。在如今的中國地圖之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祖國陸地最南端的國境線外最顯眼的地方,曾經資源豐富,綠水青山的大壩,現在早已有了陌生感,這就是十二版納之一的勐烏。

這裡曾發生一段屈辱的歷史,至今仍有無數人猶記心中。這就是120多年前割讓的勐烏和烏德。從這段歷史中,讓人感受到西雙版納的滄桑,讓國人痛定思痛,落後就會捱打,落後留下的只會是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