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是清華姚班學生,發表論文5篇……將赴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深造

由 納喇傲兒 釋出於 經典

今日為大家帶來的,是清華大學姚班2016級學生董克凡在清華四年的體驗與感受。


姚班2016級學生,本科期間在斯坦福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進行了四段科研;共在四個機器學習頂級會議上發表論文五篇;在校期間曾獲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ICPC World Finals 2018)銀牌,畢業後將赴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繼續深造。

記得在入學典禮上,一位學長這樣總結了在姚班的生活:

一門單純很難的、或者任務量很大的課程,在我看來其實並不能稱為挑戰,因為這樣的課程總是可以透過按部就班的學習來應對,無非是投入的時間相比於其它課程要多一些。但是

第一個想法是提出了一個看似新穎而且貼合實際的問題設定,但是在思考了一個星期之後卻發現這個問題可以被已有的演算法經過一些變形後解決。後來第二個想法雖然沒有被前人的工作解決,但是直到最後我們也沒能有實質性的進展。再後來的一個想法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卻在報告提交前十天時發現了證明中的一個巨大漏洞,證明幾乎要推倒重來。這門課在課程論文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超過了聽課、作業和複習考試的總和。


畢業之後,回過頭看這些挑戰究竟帶來了什麼呢?在體驗了一年多科研生活之後,我發覺完成課程論文的過程彷彿就是一個研究的過程。在國外訪問、全職科研的半年裡,也曾經無數次面臨選題沒有想法,選題之後發現題目可以被已有的工作解決,有想法之後發現自己的證明中的巨大漏洞等瞬間。

而身邊有一群“最聰明的人”對自己的激勵和幫助也是巨大的。在大三的時候,因為想要從理論上理解機器學習的一些演算法,我和一些同學一起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一起讀高維機率的教材,同時學習這些技術在研究中的應用。那時候我覺得,每個週末在圖書館的研討間裡大概是我一週中最開心的時候,也是每週一次為學術信仰充值的時候:一方面是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大量新知識,另一方面是能真實地感受到自己三年裡學習的知識有著巧妙的應用。

姚班提供了這樣一個挑戰的平臺,在這裡彷彿所有人對學生都有一種“法乎其上”的要求,也似乎總能有人可以出乎意料地“得乎其上”。但是在高要求的同時,


暫且不提十分豐富的訪問、交換的機會(事實上,我本科期間的大部分論文都是與訪問的導師完成的),即使是非學術活動,叉院的支援也是十分慷慨的。組織主題團日時可以藉助院系的資源聯絡參觀Google一類網際網路公司;叉院的各個運動隊也都有院裡的鼎力支援。大三時我與同學們一起組建了叉院棒球隊,在第一年就購齊了所需的整套器材以及隊服;Yao class seminar也收到了院裡很大的幫助,免費供應的零食和飲料也成了大家在寒冷的冬夜裡騎車來參加討論的很大的動力。

最後我想用兩年前的校友論壇上,一位已經工作很久的學長的話來作為結尾:

來源:清華招生 圖文:董克凡 編輯: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