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後才明白,當年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
"看到大海就認為沒有陸地的人是可憐的探險家"人類的好奇心就像一個無底洞,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挖掘才能填滿。地球幅員遼闊,各國之間總是在暗暗較勁,包括對世界的探索。
在前蘇聯,在美國的壓力下,政府啟動了多項大型工程,其中一項是瘋狂地向地心、地下深處挖掘,卻不願在萬米水平面停下來。
上世紀下半葉,二戰基本結束,但世界仍不平靜,美蘇作為世界"超級大國",長期保持對峙狀態。
一戰或二戰後,人類渴望和平與安寧,沒有哪個國家敢承擔如此嚴重的後果,向世界其他國家宣戰。
因此,兩國只能加快研發核武器,儲備大量毀滅性武器,相互威脅和威懾。這樣,一方面避免了另一場世界大戰的爆發,另一方面仍然保持著小規模的衝突和摩擦。
他們通常以其他領域的競爭代替戰爭,堅持"不使用武力的相互遏制"原則,被形象地稱為"冷戰"。
各方面發展迅速,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無論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上,飛、走、行,他們都要分出個高低貴賤,鬧出個你死我活。
當時,兩國已經將宇航員送入太空,舉世矚目,連美國也率先登上了月球,於是轉入地下,在地心展開了一場異常激烈的輸贏"鑽探競賽"。
美國先在軟土裡往下挖了4500多米,研究了一下,確實沒有進展。蘇聯剛剛在登月競賽中落後,這次必須贏一場,打出自己的威風。
19世紀70年代,蘇方正式開始挖掘地核,計劃命名為"科拉超深鑽孔"。
計劃開始前,蘇聯透過石油等礦產資源,獲得了鉅額資金,國力強盛,達到了頂峰,領導人想做很多心理擴張。
就這樣,蘇聯大膽地進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決定將克拉半島定在俄羅斯北部。施工開始前,蘇聯有16個研究所,對土層和岩層進行分析,作為強大的科技支撐,當時的蘇聯地質部部長親自監督開挖。
前7公里很輕鬆,但之後就像遇到了一個大障礙。越往深處鑽,難度越大,越需要小巧鋒利的器械,否則一般鑽頭進去,就像麵條碰石頭一樣,軟軟弱弱的,一點動靜都沒有。
據有關資料證明,蘇聯的鑽探計劃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的投資都是燒錢,無數的裝置被細化成鑽探裝置,加緊後續配套,當時富裕的蘇聯真是什麼都敢想,什麼都敢幹。
越往下,溫度越高,對鑽井裝置的高溫要求就越苛刻,蘇聯向當時的礦業大國瑞士,不斷採購相關裝置,富國蘇聯前仆後繼,光是在進口裝置這方面就花了數十億美元。在9000多米深的海底,該團隊發掘出了大量的稀有金屬。
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黃金和鑽石層,含量非常豐富,極具經濟價值,真的是一直挖掘都沒有錯,這樣的發現讓他們感到很欣慰,幾年的投入,終於沒有白費,雖然只是九牛一毛的收穫。
總是聊勝於無,但很快他們就發現,儲存的礦物質太深了,基本上不可能取出,這讓人看到了希望,又一根木棍斷了。
1989年,蘇聯突然宣佈停止挖掘地核,之後直到蘇聯解體才恢復工作。地球半徑約為6,371公里,地殼平均厚度約為17公里。蘇聯當時挖掘到12262米,已經非常接近穿透地殼。他們為什麼不深入調查?直到49年後我才明白。
很久以前就已經預測到這一蘇聯大專案的終止。蘇聯自己的開採裝置無法跟上挖掘深度。後來從瑞士進口也達不到要求。裝置上的瓶頸讓專家們束手無策。珠穆朗瑪峰只有8000多米高,蘇聯降到12000多米。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加起來也無法協助蘇聯繼續這個專案。
自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以來,爆發了蘇聯在阿富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最燒錢的,駐阿富汗的10萬蘇軍,就像一個吞金怪獸,不斷蠶食著蘇聯的國民經濟體系,840億盧布的資金投入到戰爭中。
也許這一項的成本無法撼動蘇聯的體制,但除了阿富汗,蘇聯在各國都有駐軍維持,越南也有很大的成本。
石油價格下跌、經濟資源被切斷、蘇聯想靠山吃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此時,他們終於意識到,與經濟的發展和外國駐軍相比,科拉半島的挖掘計劃確實代價高昂,卻毫無意義和價值。
蘇聯的偉大工程,一點作用都沒有,告誡我們凡事要腳踏實地,不要憑空洞的想象和對外界榮辱的景仰來動搖自己。我們不能單靠眼睛去觀察世界,而是要透過大腦的縝密思考和細緻研究。
我們表達對世界的愛的方式之一是透過持久的好奇心和熱情、持續的探究。無論多麼偉大的發現,總是植根於對未知的大膽、理性的猜測。
"欲入無極,應以無限的徹底性去探索眼前的有限",大膽放肆,或快或慢地努力,你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