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的孩子全拜父母所賜,可不少父母還在竊喜,結局可悲

有一部分孩子,其實在社會上並不討喜,但是他們的父母卻引以為豪,這部分孩子的身上有個標籤,“高分低能”。

實際上,所有高分低能的孩子,基本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直至如今,仍有不少父母還在竊喜自己把孩子培養的這麼“優秀”,絲毫不懂孩子已經在無形中被社會所“淘汰”。

“高分低能”的孩子全拜父母所賜,可不少父母還在竊喜,結局可悲

案例

小左(化名)是我朋友的女兒,從小到大,她一直被奉為“別人家的孩子”。不得不說,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年年拿獎學金。

偶然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終於發現這孩子學習成績好,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在朋友家待了整整一個下午,外加吃了個晚飯。

這期間,孩子一直在書房裡讀書,除了上廁所,其他不論需要什麼東西,都是由她媽媽代勞,照她媽媽的話來說,“讓我做什麼都願意,只要把她給培養好了。”

到了飯點時間,孩子還是在書房裡,朋友把飯做好了端進去給孩子吃,吃完之後再端出來,這樣的情形,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見。

“高分低能”的孩子全拜父母所賜,可不少父母還在竊喜,結局可悲

我不禁疑惑,就算讀書再怎麼忙,真的會忙到連吃飯都沒有時間坐在飯桌前嗎?後來朋友告訴我,這些都不算什麼,但凡能多給孩子擠點讀書時間,她什麼都會代勞,孩子只用管讀書就好。

我當時就在想,這對孩子未必有利。結果,等到這個孩子大學畢業之後,還不到3個月時間,就已經換了7家公司,其中一家還是我一個熟人的。

我從熟人那得知,這個孩子公主脾氣挺大,像極了千金大小姐。雖然說是高材生,但是真本事還沒看到,脾氣就耍得不小,在公司十分不討喜。這是我可以預料到的結局,也不難猜到。說到底,真正該被怪罪的是孩子的父母。

“高分低能”的孩子全拜父母所賜,可不少父母還在竊喜,結局可悲

孩子為什麼會“高分低能”?

按道理來說,那些取得高分的孩子,智商相對較高,不論學什麼、做什麼,也都會比其他孩子上手較快,可是結果怎麼恰恰相反呢?

這其中,父母的教育態度佔了主導因素。要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被鍛鍊的,而國內不少父母都認為,孩子只用把書讀好了就行,其他什麼事情都不用管。

也正是因為父母們的這種思想,導致孩子成長的權利被剝奪。孩子想要做家務時,父母一聲呵斥,“你最重要的是讀書,而不是做這些,這些不用你操心。”

“高分低能”的孩子全拜父母所賜,可不少父母還在竊喜,結局可悲

對於其他事情來說,父母也是一樣的態度。一次、兩次……再之後,孩子連想要嘗試做其他事情的願望都沒有了,因為他們再清楚不過,這些是沒有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原本獲得了這些機會,那麼就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鍛鍊到各項能力,包括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獨立能力等等,可是由於機會被剝奪,孩子也就獲得不到這些能力。

因此,孩子從小到大,接觸到的,所做的也都是學習,除了學習之外,他們沒有任何擅長的事情,由此可見,“高分低能”並不奇怪。

“高分低能”對孩子有什麼不利的影響?

“高分低能”的孩子全拜父母所賜,可不少父母還在竊喜,結局可悲

1、 不被社會所需要

很顯然,父母對於“人才”的理解出了錯。真正能夠被定義為人才的,僅有高分數是不夠的,還需要孩子具備真正的實力。

知識最終都是為了實踐所鋪墊的,當孩子出了社會之後,如果只懂得滿腦子的知識,其他為人處世的道理都不知道,又怎麼會被重視?

真正的人才,各方面的能力都應該具備,包括動手能力、獨立能力、領導能力、組織能力等等,可高分低能的孩子,一般不具備這些能力。

“高分低能”的孩子全拜父母所賜,可不少父母還在竊喜,結局可悲

2、 可能會自我懷疑

還有些孩子,從小到大因為高分數而被吹捧,可是等到出了社會之後,不再被需要,甚至還落得被批評的結果。

對於這部分孩子來說,很顯然不能適應,他們會認為,“我明明這麼優秀,為什麼不被重視?”於是孩子開始自我懷疑,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高分低能”的孩子全拜父母所賜,可不少父母還在竊喜,結局可悲

3、 不能與外界環境相容

高分低能的孩子往往都會較為排斥外界環境,因為一向位居前列,突然因低能而不被看重,他們會覺得自己不被欣賞,責怪對方沒有眼光,於是不停地挑刺,而後不停地換上家,這種經歷也不利於孩子發展。

如果高分低能的孩子不願意改變,父母再不引導他們走出困局,仍竊竊自喜孩子的高分,那麼孩子的結局,你也要做好接受的心理準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38 字。

轉載請註明: “高分低能”的孩子全拜父母所賜,可不少父母還在竊喜,結局可悲 - 楠木軒